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财富网讯 11月25日,以“机遇与未来:激发数字金融发展新动能”为主题的2025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在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国家金融信息大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国家保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沈昌祥发表题为《用自主可信计算筑牢数字金融安全底座》的主旨演讲。面对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安全挑战,沈昌祥系统阐述了构建自主可信计算体系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国家保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沈昌祥做主旨演讲
沈昌祥开宗明义地指出:“数字金融已深入百姓生活,网络、手机等渠道若缺乏安全保障,将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风险极大。”他强调,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随着金融业务的全面数字化,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金融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沈昌祥提出,自主可信计算是构筑数字金融安全的基石。“我们要构建主动免疫的可信金融体系,”他解释说,“就像人体具有免疫系统一样,计算系统需要在执行计算任务的同时进行安全防护,确保计算逻辑不被篡改和破坏,从而达到预期的计算目标。”这一理念已在中国得到长期实践。他回顾了我国可信计算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自1992年立项启动免疫综合安全防护系统研发,历经三十余载的技术攻坚与产业实践,现已形成涵盖技术标准、产品研发、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2020年10月等级保护2.0与可信计算3.0攻关示范基地的建成,标志着该技术正式步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为数字金融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沈昌祥列举了自主可信计算技术的成功应用案例。他特别指出:“我国的二代居民身份证系统,就是安全可信技术最有力的证明。自推行以来,其卓越的防伪能力与系统可靠性得到了全社会验证,至今未出现大规模伪造或破解事件。”此外,他进一步说明,该技术体系的应用已从民生领域拓展至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中央电视台、国家电网等核心系统中实现了规模化部署,为重要业务的稳定运行构筑了坚实的安全防线。
在数字金融领域,沈昌祥深入阐释了我国数字人民币系统的顶层设计与安全架构。他指出,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手机银行与网络银行已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其安全性关乎国计民生。他详细介绍了数字人民币采用的创新架构:“一币”指由央行信用背书的法定数字货币;“两库”包括央行发行库和商业银行业务库,构成数字货币的双层运营体系;“三中心”则涵盖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分别负责数字身份认证、权属登记和风险监测。这一架构采用中心化管理模式,不依赖区块链技术,而是通过构建可信计算环境、建立完善的身份认证和权属登记机制,形成完整的主动免疫防御体系。
沈昌祥强调,数字人民币及各类数字银行的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安全,必须通过自主可信技术构建牢不可破的防线。
随着数字金融形态的持续演进,沈昌祥指出,安全建设是一场“持续进化的攻防战”。他呼吁产业界、学术界与研究机构打破壁垒,将前沿安全理论与一线金融场景深度融合,通过联合攻关,不断夯实自主可信的技术底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动态安全挑战。
据了解,本次论坛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财富传媒集团、国金大厦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论坛以“智能为核、融合为基、创新为翼、协作为桥、互动为脉”为导向,深入探讨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未来,旨在凝聚行业共识,汇聚发展合力,为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庞娜)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