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 农业
首页 > 农业 > 资讯 > 正文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乡村振兴在行动|安徽怀宁:解锁和美乡村的“幸福密码”

2025-09-26 来源:新华网 作者:0

  新华网合肥9月26日电(周雨濛)初秋时节,怀宁大地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驱车行驶在怀宁县公岭镇公路,两侧白墙黛瓦的民居与成片的蓝莓园交错相织、相映成景。

  一条条硬化一新的农村公路如同“毛细血管”,串联起乡村与城市、产业与市场,也织就出群众的致富新路子。近年来,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以“千万工程”为笔,以规划引领、产业融合、机制创新为墨,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怀宁县公岭镇公路。(资料图) 新华网发(包俊根 摄)

  规划先导:精绘“一村一品”新画卷

  告别“千村一面”,规划是关键。走进金拱镇乡村振兴办公室,该镇镇长张凌霞指着墙上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图讲解道:“我们将高湖、西湖、王山三村联合规划,依托三鸦寺湖自然风光,合力打造滨水旅游功能区,乡村旅游前景广阔。”

  目前,怀宁县209个行政村已实现“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全覆盖。该县依据“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类标准,为每个村庄量身定制了发展路径。

  今年4月拍摄的怀宁县平山镇大洼社区。(资料图) 新华网发(包俊根 摄)

  “过去各村单打独斗,现在通过规划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品牌共塑。”怀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郝春林介绍。

  目前,全县已建、在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8个,已建、在建和美乡村中心村136个、市县级中心村182个,基本形成沿G206、S237、S212、S360的线状格局,辐射带动243个行政村(社区),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壮阔图景正徐徐展开。

  产业赋能:“红黄蓝绿”融出新活力

  “蓝”莓领航,9.5万亩基地撑起长三角最大县级产区;“黄”茶富硒,4500亩茶园通过国家级认证;“绿”菜丰盈,24万亩蔬菜年产量超20万吨;“红”薯惠农,2万亩甘薯订单农业保障农户稳定收益。

  在怀宁县和美乡村示范县创建规划中,“红黄蓝绿”特色产业矩阵格外亮眼,成为评审专家眼中“将特色产业转化为宜居资本”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7月拍摄的黄墩镇高楼村蓝莓园。新华网发(包俊根 摄)

  “我们聚焦这四大产业,坚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形成‘一产强基础、二产抓升级、三产促融合’的创新发展态势。”郝春林说。

  2024年,怀宁全县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5.56亿元,同时,通过健全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联农带农机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增长。

  此外,生态宜居为产业兴旺锦上添花。怀宁县构建了一套“规划—建设—管护”全链条体系,目前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100%和91.4%,生活污水治理率超50%。常态化开展的村庄清洁和“万村清万塘”行动,让村容整洁、环境宜人,为产业发展和示范创建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机制创新:多元共治汇聚新动能

  夜幕降临,石镜乡邓桥村的古树下,一张张板凳围成一圈。“改厕管护费每户收20元行不行?”“村口停车场要不要扩建?”一场“乡村夜话”正在火热进行。

  “最初村民只关心路灯亮不亮,现在热衷于讨论产业规划了。”怀宁县石镜乡邓桥村村支书苏传红翻着厚厚的记录本说道。

  今年7月,怀宁县一处“乡村夜话”现场。 新华网发(包俊根 摄)

  怀宁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通过县直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带头,以“乡村夜话”为创新载体,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与此同时,该县还在组织保障和人才资源上齐发力:成立和美乡村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有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通过选派驻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专业人才力量。

  这套高效协同的机制,有力地保障了重大项目的精准落地与发展机遇的把握。5月16日,怀宁县获批安徽省第二轮农村改厕提升县项目(全省5个,安庆市唯一一个);6月26日,怀宁县成功申报2025年度中央预算内和美乡村建设项目,获8000万元中央投资,用于16个行政村建设;7月30日,该县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示范县创建名单,为未来发展赢得更优政策与资源支持。

  “示范县创建不是终点站,而是乡村振兴的加油站,我们将持续发力,推动‘一处美’迈向‘全域美’。”该县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未来,怀宁县将坚持“村要自然、镇当城建、县城现代”理念,整县谋划、整县推进,致力于高标准打造生态风光示范带,加快绘就“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共美”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参与报道:胡丹丹)

  


责任编辑:陈琼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