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8月19日,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模塑申城·AI+制造”行动。上海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努力,让上海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语料、模型、平台、场景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包括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商,加快形成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生态。
具体而言,《实施方案》聚焦两大方向:
一是技术攻坚与生态构建。“《实施方案》系统性地将产业生态构建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把技术验证、商业闭环和产业集聚‘一次性打通’,为行业公司提供了更多落地验证场景。”MiniMax副总裁严奕骏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在业内人士看来,“AI+制造”的发展离不开算力、数据等关键要素支撑。然而,数据层面存在质量低、合规风险高、数据不流通等问题。同时,工业模型准入门槛高、运营成本大,令部分传统企业“望而却步”。
“打造工业语料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多元利益分享和激励机制等措施有助于加速解决数据孤岛等问题,这些对MiniMax等技术驱动型企业极具吸引力。同时,工业智算云平台提供‘语料包’‘算力包’等模块化服务,可以助力传统中小企业快速接入AI。”严奕骏称。
在前不久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宝信软件的宝联登工业平台、上海联通工业智算云公共服务平台、库帕思工业语料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发布。这三大平台将上海数据治理、算力、智能体、语料等关键要素相连接,继年初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之后,再次打出了上海人工智能的“组合拳”。
二是行业应用与模式创新。《实施方案》编制“一业一策”推进方案,围绕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先进材料、钢铁、时尚消费品、医药制造等十大重点行业,率先打造细分领域行业模型。
“制造业企业在面对AI浪潮时既兴奋又焦虑。找到场景、选择‘切入点’成为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关键。”卡奥斯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智能制造总经理谢海琴告诉记者。
《实施方案》为制造业企业找准“切入点”提供了参考。“对于有意建设新工厂的企业而言,可以借此契机推动‘AI+制造’工厂建设,综合应用空间计算、多智能体协同等技术。”谢海琴说,对于有意将人工智能融入企业日常工作的企业而言,一方面,企业可以打造AI+工业软件工具、AI+工业产品与装备等“AI+”智能产品,推动产品实现智能化升级与功能拓展;另一方面,企业能推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