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我有幸成为时代巨变中的一名记录者

2025-11-14 17:29 来源: 新华出版社        作者: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他说:“相机是冰冷的,但背后的双眼永远饱含热情。”

在四千米海拔之上,他举起相机,如拾起牧鞭:不逐水草,而追光影;不牧牛羊,而寻真理。

他是雪域高原的儿子,也是新时代的记录者。

致敬每一位用生命记录生命的人。

十几年如一日的记者生涯,让我常常行走在农牧区采访,把镜头对准高处的生活,用影像表达西藏。这片古老的雪域高原孕育出了高山民族坚韧不拔的性格、顽强勇敢的意志、亲近自然的灵魂。在严酷的环境中,他们用智慧化解厄运;在苍凉的大地上,他们用勤劳改变生活;在热闹的草原上,他们用诗歌诉说欢乐……

70年沧桑巨变,她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有幸成为时代巨变中的一名记录者。

“对于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一张照片,就是一帧画面。没有台词,没有音乐。摄影作品被观看和领会的过程往往很短,短到几秒之内即可完成,这让我们紧张和不甘。或许是因我们用情太深所致。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摄影也是如此。它关乎未来,更关乎来路。理念不同,表达则不同;受教不同,呈现则不同。


9330758eb9fe40e8b9dba3cad5575114.png

与太阳赛跑的转场——2017年2月9日拍摄的西藏冰湖上的千年牧羊路。(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我对新闻摄影的理解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喜欢照片有冲击力;中期,迷恋照片角度和瞬间,进而注重气氛的营造和档案意识;最后,真正关注照片本身。用最真实的感受,最纯粹的内心去捕捉这变化无常的世界。

记录真实,真实记录。

如今,人人都会拍照片的时代,新闻记者正在逐步失去“第一现场”,有时还技不如普通人。而我们最后的法门是拍出独一无二的影像作品。每张照片都有自己的故事,好的作品,往往承载着很深的个人风格。一张照片里的意境、氛围、复杂的情感,都需要文学、艺术、音乐等各方面的熏陶和滋养。影像是自由的、奔放的艺术。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瞬间即是永恒,而永恒又是如此鲜活。


c0276891dac64cee9068129c8a15d3a8.png

1929年出生的达确老人,是西藏日喀则市萨嘎县拉洛乡多杂村村民。(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我曾认为摄影是比拼驾驭机器,是光影的眩晕表演。如今渐渐明白,摄影其实就是人生阅历,去繁从简、大拙至美,读懂生活后一种独有的表达方式。

保持简单,永怀善意。

我坚信更好的影像故事永远留给热爱它的人。

(普布扎西)


3be352771c994c40a1c5ffdce7bbf3c4.png

请输入图片描述


普布扎西,男,藏族(1979—2022)。西藏山南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9月进入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曾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领衔记者、总编室摄影采访部主任、高级记者。曾获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十余篇稿件获新华社社级好稿,其中《冰湖上的转场》获得国际民俗摄影金奖、西藏风情摄影金奖、《人民摄影》金镜头奖。作品入选《影像见证40年》国家大展。2013年获评新华社第二届新锐青年视觉人才第一名。2015年获西藏自治区“优秀新闻工作者”。连续三年被中宣部评为“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2017年和2018年被评为新华社摄影部年度优秀记者。

2022年3月12日,42岁的普布扎西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188e7acc6bb54b41ab25da83e9f5ac48.png

请输入图片描述


《划过雪域夜空的星》

普布扎西 著 

陈小波 索朗德吉 主编

ISBN:978-7-5166-7886-2

新华出版社 2025年11月

定价:198.00元


责任编辑:孙昊毓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