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前三季度研发投入1.16万亿元 上市公司加速向“新”转型

2025-11-04 09:16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者:吴黎华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已经基本披露完毕。数据显示,从企业的经营情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营收和盈利水平三季度进一步呈现出改善趋势,从微观端反映出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的特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持续上升,整体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十分突出,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也正在成为推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能。

  整体来看,上市公司业绩体现出明显的探底回升态势。来自中上协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3.46万亿元,净利润4.70万亿元,同比增长1.36%、5.50%。全市场共4183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近八成,3182家公司营收正增长,2467家公司净利润正增长,1957家公司营收、净利双增长。分季度看,第三季度上市公司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3.82%、11.45%,环比增长2.40%、14.12%,增速较上半年显著提升,逐季向好态势继续巩固。

  分行业看,中金公司研究指出,第三季度,按照申万二级行业统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0%的行业达48个(占比37%),为2022年以来次高,显示盈利改善的行业在增多。招商证券认为,受益于低基数效应、部分行业供需结构改善,价格上涨驱动,第三季度整体A股盈利和收入均改善,大类行业中信息技术增速相对领先,资源品、金融等盈利改善。该机构认为,往后看,在科技自立自强和反内卷持续推进的背景下,TMT、资源品板块业绩有望继续较高增长,支撑A股整体盈利,出口优势行业盈利也有望改善,非金融板块四季度有望受益于低基数持续修复。

  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表示,整体来看,相较第二季度,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的营收和利润增速双双改善,科技景气与周期改善的双轮驱动持续强化。从结构视角看,科技和周期表现亮眼,非银金融是盈利的最强拉动项。2025年第三季度,科技制造业的盈利增速环比大幅增长,显著强于营收增速。

  在业绩整体持续改善的同时,更为值得关注的是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不断增长、向新动能不断增加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结构性变化。

  来自中上协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合计研发投入1.16万亿元,同期规模连续三年超万亿,同比增长3.88%,增速较上半年提升0.23个百分点,其中168家公司研发投入超10亿元。全市场研发强度2.16%,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4.54%、11.22%、4.42%。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研发强度5.21%,其中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10%。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含“科”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场总市值达107.32万亿元,其中电子行业位列第一,市值规模超过银行业,占比12.42%,较年初提升近3个百分点;通信、计算机行业市值较年初增加超过9000亿元。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其中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4%、20.5%,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9.8%、40.5%、98.0%。从人工智能大模型到机器人马拉松,从航空航天到无人驾驶,“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规模效应和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凸显,不断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能。来自上交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沪市高技术制造服务业合计研发投入2296亿元,同比增长9%。高研发投入驱动营收、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0%、19%,贡献利润占比提升3.4个百分点。其中,AI驱动半导体产业浪潮,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2%、25%。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指出,A股盈利结构正逐步向中国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和周期行业集中。以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计算,A股合计实现利润中,金融地产占比超过50%,周期行业贡献约四分之一,消费、科技TMT、先进制造和医药占比分别为8.2%、7.2%、5.9%和2.2%。动态来看,与十年前相比,利润占比提升明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周期与制造业,这也正是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的领域。

责任编辑:陈琼枝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