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职业教育供给了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75%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来自于高校……在9月23日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一连串数字展示出“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进展成效,教育正在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底座。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在服务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相当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总量,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可想而知。可以说,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为我国经济保持韧性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
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产业升级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教育部副部长熊四皓表示,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源。
“回望‘十四五’,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有中职、高职和本科三个层次,中职学校有9302所,高职有1562所,职业本科有87所,在校生共3400万人。同时,围绕国家战略调整专业结构,我们五年新增了专业点1.2万个,年均调整达到10%;我们专业点的50%为工程、技术类专业。围绕产业升级完善层次结构,五年新增了63所职业本科学校,52所普通高校开设了职业本科专业。”熊四皓说。
在服务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高校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高校推动了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启动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在创新研究中培养高端人才,在培养高端人才中实现创新。围绕信息、能源、生物等9大领域,重点布局一批先导项目,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特别是以重大战略任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打破学校、学院、学科的壁垒,推动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地方的深度融合,实现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突破,实现人才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复杂问题相结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再创新。”怀进鹏提到。
数字教育方面,我国建成了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7亿多学习者、世界规模最大而且高质量的智慧教育平台。
教育部副部长杜江峰表示,当前,教育数字化战略已经初显成效,有效支撑了教育公平和个性化的学习。“平台链接四海,把东部地区的优质资源免费输送到西部和农村地区,有效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我们也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推动,大力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同时让教学从‘千人一面’转向‘千人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