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新华社记者李松的《整治形式主义》对形式主义作了全方位、深入细致的盘点,涉及形式主义的概念、表现、根源、危害、整治等。
形式主义是什么?形式主义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概念,但“熟知非真知”,要想全面准确且通俗易懂地诠释形式主义实在是件难事,因为有哲学视角的形式主义、宗教形式主义、法律形式主义、文学艺术形式主义等。李松认为:“形式主义是一种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不重视实效而脱离实际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和作风。”从全书内容看,李松诠释的形式主义是政坛形式主义,即公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在推行政务、管理事务中的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的特点是只重形式,不屑内容;附赘悬疣,劳民伤财;不做实事,误国殃民。
形式主义有何具体表现?李松用较多篇幅细数了形式主义的各种表现,涉及数字政务、调查研究、政策落实、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会议召开、公文写作、政绩报送、考核评比、民主批评、信访接待、学习培训等各领域的形式主义。细数之后,我们看到了一幅可怖的情景:形式主义是从上到下的、形形色色的、无处不在的。这些形式主义有些是早已有之的,有些是新近形成的,有些则是“花样翻新”的。例如,“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就是一种新型形式主义。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目的是优化政府组织和运行程序,提高政府治理、管理和服务能力。数字政府是指以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为支撑,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政府形态,其特点是政府自身建设和职能履行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数字机关建设、经济运行大数据监测分析、智慧监管、数字化社会治理、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生态环境治理等。但是,几乎与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行同步,附着在数字政府上的形式主义不期而至,诸如政务应用软件过多过滥且强制使用、数据多头重复申报、过度留痕等。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与数字政府的应有效能和良好体验背道而驰,必然会引发广大基层工作人员和民众的口诛笔伐。再如,时下,无论是政策文件还是时事宣传都时不时冒出一些表面好听,实则掩盖社会问题的“新词”,有人认为这是“语言腐败”,也有人认为这是“不说人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面对公共问题不是务实求解而是用生造的新词粉饰门面,这可以说是花样翻新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根源在哪里?这就涉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关联。官僚主义是以“官本位”政治文化为基础的思维定式和行事做派。对上,官僚主义唯上、畏上、媚上,一切以上级意志为转移,凡事以上级满意为标准,为此甚至可以弄虚作假;对下,官僚主义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好大喜功,浮夸浮躁,敷衍推诿,不做实事。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同是“官场病”,但在现实中,两者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主义多表现为工作方式的各种“花架子”,官僚主义多表现为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的“官僚气”。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何关联?李松认为,一方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种属关系”,形式主义是“种”,官僚主义是“属”,形式主义的根源就在官僚主义。这种看法可谓一语中的。正因有“楚王好细腰”的官僚主义,才有取悦上级、花样百出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常有重合之处,对于一级公权力机关来说,日常工作中的某些做法既是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正如李松所说:“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互为因果,两者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例如,解决民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官僚主义说些大话、空话、套话,形式主义做些表面文章,制造一些毫无实效但足以内耗的虚假繁忙;随后,笔下生花,写一份讨上级欢喜的工作报告;最后,民众的诉求或被束之高阁,或被无限期拖延。这个过程表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确实是通同一气的弊病。从更深处看,形式主义背后还有“官本位”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延续千年且影响至今。
形式主义有多大危害?李松认为,形式主义是一种作风。既如此,形式主义就有了“风”的某些特征。风,或弥漫,或流动,被风笼盖的人和物难以摆脱风的影响。同样地,形式主义成风的地方,无论民众还是官员都深受其害。首先,形式主义损害民众利益,甚至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害。李松以“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为案例,分析了形式主义在这场事故中的推波助澜,由于这场事故,五十四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进一步说,形式主义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导致信心丧、民心失,动摇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其次,形式主义损害公职人员的利益。在形式主义成风的地方,体制内公职人员面对形式主义大致有两种选择:一是积极抵制,抵制的结果可能是形式主义减少,也可能是“劣币驱逐良币”,一些人遭逆淘汰;二是消极顺应,顺应的结果是与形式主义同流,成为新进的形式主义者,并被日复一日的形式主义磨损精神,蹉跎岁月,辜负生命。
如何整治形式主义?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李松提出了整治当下形式主义的具体方法和一般方法。具体方法是整治特定领域形式主义的方法,如整治指尖形式主义、政策执行中的形式主义、公共服务中的形式主义等;一般方法是从具体方法中抽象出来并对具体方法有指导意义的整治形式主义的方法,包括各级领导以身作则、聚焦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检查、优化用人机制、重视制度建设等。实际上,整治形式主义更基础的问题是认知:一是认知整治形式主义于国、于民、于公职人员自身的必要性;二是认知整治形式主义务必跳出形式主义,不能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否则,形式主义会越整越多;三是认知形式主义和工作方法的区别,要整治形式主义,也要创新工作方法;四是认知形式主义背后的“官本位”政治文化,整治形式主义还要破除这种政治文化的影响;五是认知整治形式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形式主义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历经讨伐仍层出不穷,整治起来并不容易,但越是不容易就越要花大气力去做。正如李松所说:“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反对形式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紧盯形式主义新动向、新表现,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入推进,久久为功。”
整治形式主义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无处遁形何以体现?首先,可以体现为各级公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对形式主义的高度戒备和自觉抵制:一是各级都不再制造形式主义;二是上级监督下级,对下级的形式主义及时责令改正;三是下级对上级的形式主义不曲意逢迎,而是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四是上级对下级的意见择善而行,纠正形式主义。其次,可以体现为民众对形式主义的抵制和监督。民众与公权力机关打交道,可能直接遭遇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的受害者,民众的抵制和监督可以使有关部门认清问题并改进工作。公权力机关及时呼应民意,既表明自己真心实意抵制形式主义的态度,也给自己创造了建功立业、实现从政价值的机会。
对于公权力机关和民众齐心抵制形式主义,李松的判断和期待是:“党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必须让作风建设的警钟长鸣,使党员干部手握戒尺、心存敬畏,养成自觉接受监督的习惯,实现从‘不敢’‘不能’到‘不想’的深层次转变。”李松的期待也是我们共同的期待。我们相信,有公权力机关和民众的合力抵制,整治形式主义虽不能一蹴而就,但毕竟人心所向,必定未来可期。(郎佩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