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研发与创新撬动全球市场 义乌“圣诞订单”赶工忙

2025-05-28 09:18 来源: 中证金牛座        作者:倪铭娅 连润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5月的义乌,渐入梅雨季,淅沥小雨间歇而下,浙江傲珊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厂房里的生产却一刻不停。

在厂房二楼,一袋袋圣诞球,汇聚成五颜六色的“海洋”。“这里大概有7600多万颗圣诞球,我们正在加紧包装,本月底就要发走。”公司负责人任子玉说。

这一场景是众多义乌外贸企业忙生产、赶订单的缩影。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在义乌调研发现,由于接单时间越来越早,订单出货高峰更加提前,不少义乌圣诞用品企业都在加班加点赶订单。今年以来,义乌圣诞用品出口同比增速保持了较高水平。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义乌圣诞用品出口为何能保持较快增长?义乌市圣诞用品行业协会秘书长蔡勤亮分析,“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义乌圣诞用品行业不断强化产品创新,增加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不断开拓增量市场。“内外因素推动下,整个行业出口韧性增强。”蔡勤亮说。

订单出货“往前赶”

义乌被誉为世界“圣诞用品之都”,每年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2万多个品类的圣诞用品。

“这几年,整个圣诞用品行业接单时间一年比一年早。”在义乌市福田二区卓远圣诞用品店,蔡勤亮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

在蔡勤亮看来,接单时间越来越早,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近年来外商形成了提前下单的习惯。二是海运费用上涨,使得很多外商想避开出货高峰期,进而要求提前出货以此降低运输成本。三是圣诞用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周期长,如果下单晚,产能可能跟不上。

订单来得早,订单出货时间不断提前。“往年的出货高峰在6月至8月,今年更加提前,从4月就开始出货了。”蔡勤亮说。

义乌海关数据也印证了上述现象。“义乌4月圣诞用品出口达到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6.4%。”义乌海关统计分析科科长徐恺向记者介绍,“1月至4月,义乌圣诞用品出口达到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7.4%,增幅较高。”

展望二季度义乌圣诞用品出口形势,蔡勤亮说:“二季度有广交会(春季),客户比较多,订单数量比一季度多。虽没有一季度客户下单金额大,但总体来说,二季度圣诞用品出口保持平稳增长。”

产品创新“增黏性”

义乌圣诞用品出口稳步增长,还得益于企业加强产品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

在柏洋圣诞工艺品有限公司展示厅里,款式多样的圣诞老人玩具、驯鹿造型的铁艺让人目不暇接。“近几年公司都会生产一些新款式。”该公司负责人杨胜平拿起新款圣诞老人玩偶向记者介绍,比如2025年的圣诞老人玩偶在花纹、面料、配件上都与去年有所不同。

将更多元素、更多功能纳入到新产品,成为不少义乌圣诞用品企业对产品进行创新的新趋势。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广东小天使圣诞工艺厂的商铺前,矗立的“飘雪路灯”让人眼前一亮。

“路灯的飘雪系统是公司2022年自主研发的仿真飘雪系统。该系统把飘雪由原来的从下往上喷改为从上往下喷,让飘雪场景更真实。”商铺负责人龙希进指着面前一款红色的路灯说,“2024年,公司这款飘雪系统拿到了美国专利证书。”

走进店铺,在明亮的灯光下,一排排神气十足的胡桃夹子士兵引人注目。

“这是公司今年春节前后推出的一款新产品。这款产品将胡桃夹子士兵的形象与圣诞场景做了融合,使用的材料也从木头改为塑料。”龙希进拿起这款产品向记者介绍,“我们在这款产品内部留出空间,可排布电线、加装芯片。这样,胡桃夹子士兵不但手部可以做动作,还可以通过蓝牙设备播放音乐,把多种功能融合到一个产品里。”

“这款产品推出以来,客户反馈非常好,目前订单已占公司今年全部订单的30%。”龙希进说。

在他看来,加强产品创新会增强留住老客户的“黏性”、吸引新客户的“磁性”,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市场。同时,创新能够让公司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进而逐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着力研发“降本增效”

除了产品创新,一些企业还在生产等环节加大了研发投入,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在浙江傲珊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厂房里,记者看到,多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全速运转。任子玉说:“目前公司10条生产线都在满负荷生产,正在加班加点赶进度。为提升产能,今年我们又设立了一个新工厂,预计产能将提升30%。”

在提升产能的同时,技术研发投入也在增加。生产线上,两只精巧的机械臂正上下翻飞,一个圣诞球两秒左右就能完成“盖帽”这道工序,自动化率已达60%;在上色环节,一排排圣诞球被“卷入”上色机器里,一眨眼功夫就完成染色,而且色泽均匀、品质高。

“公司常驻工程师有20人左右,从成立以来,我们每年将利润的30%用于研发。”任子玉说,这笔资金主要用于生产机械原理优化、原材料改进调配、工作流程管控调整、新产品技术研发以及建造“黑灯工厂”等。

任子玉给记者算了一笔“降本增效”账:机械设备研发投入降低了企业30%的能源损耗,原材料研发投入把总成本降低了10%,新研发的机器让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了20%。

责任编辑:陈琼枝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