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5月26日,海光信息、中科曙光同时公告,正在筹划由海光信息通过向中科曙光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这是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系上市公司的第二起整合案例。此前的3月11日,中国科学院下属公司沈阳中科天盛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天盛”)将持有的芯源微8.41%股份转让给北方华创。
“无论是从国有资产整合角度,还是从半导体产业链整合角度,上述案例都具有标杆性意义,体现了国资整合和半导体龙头公司发展的趋势。”有半导体业内人士表示。
5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加快国有企业转制科研院所改革,按规定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等。这意味着,技术骨干有望通过股权激励获得科研成果转化红利,中国科学院系统资产整合有望再提速。
中国科学院系产业链整合提速
“A股要出现航母级算力龙头了!”海光信息拟吸并中科曙光的公告甫出,即有半导体业内人士如此评论。
据了解,作为中国科学院旗下上市公司,中科曙光在高端计算、存储、安全、数据中心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领先的市场份额,并充分发挥高端计算优势,布局智能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打造计算产业生态。
海光信息则是A股算力龙头,公司的CPU产品能兼容国际主流x86处理器架构,DCU是GPGPU芯片,与诸如文心一言、通义千问在内的众多大模型适配。
“这是继芯源微被北方华创控股后,中国科学院系资产整合的又一案例,不仅显示出清晰的产业链整合路径,也传递出整合提速的信号,或将为国有企业产业链整合提供示范。”有半导体业内人士表示,这也反映出今年以来国资改革的主基调。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日前提出,要大力推进央企差异化产业布局,同时持续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打造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此外,对于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领域,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快形成产业影响力。
此前,芯源微于3月11日公告,北方华创将通过协议转让和继续增持股份等方式,获得公司的控制权。其中,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中科天盛拟通过公开征集转让方式协议转让其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1689.9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41%)。中科天盛的股东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记者查阅,除了海光信息、中科曙光、芯源微外,当前A股中国科学院系上市公司(包括控股和参股)还有曙光数创、中科信息、中科星图、中科软、中国科传、中科三环、福晶科技、机器人、龙芯中科等20多家。
当前,中科曙光持有海光信息27.96%的股权,为其第一大股东(公司无实际控制人)。另外,中科曙光还持有中科星图15.7%的股权,并间接持有曙光数创62.07%的股权。其中,曙光数创前身为中科曙光集团数据中心产品事业部,专注于数据中心领域20余年,于2022年11月登陆北交所。
“平台化”成芯片龙头新战略
“北方华创吸并芯源微后,将进一步完善其半导体设备平台版图;海光信息吸并中科曙光,则可以打造一个完整的算力产业集团。”在上述半导体业内人士看来,这两则案例还显示出半导体龙头公司的发展新趋势——通过产业整合,打造产业平台。
对于吸并整合,中科曙光在5月26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当前我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发展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考虑到目前资本市场相关政策和发展需要,双方通过换股实现整体吸收合并。此次重组是双方顺应全球产业趋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双方协同发展、降本增效,巩固和扩大两家公司在国产算力产业的积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未来双方将聚集核心优势力量共同投入高端芯片及解决方案研发,以更有竞争力的一体化技术方案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客户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国产芯片在政务、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上述半导体业内人士认为,海光信息吸并中科曙光打造算力平台,至少有三方面意义:一是海光信息补上应用场景短板,打造一体化算力平台,有利于“算力芯片”这个短板的提升,甚至走出一条中国路线;二是可以更高效发展服务器、智算中心产业;三是有助于整个AI生态的发展和重塑。
记者注意到,半导体上市公司进行平台化发展,既符合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需求,也契合地方产业规划。北方华创控股芯源微就是典型案例。
北方华创实际控制人为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京电控”)。北京电控规划了“9+1+1”平台(9为产业平台,1+1为调整保障和事业单位),其中与集成电路产业相关的产业平台有集成电路制造、半导体装备、智能装备等。北方华创是北京电控半导体装备的上市平台,燕东微是其集成电路制造的上市平台。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集成电路制造的产业平台主要包括北京电控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平台和北方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北京)有限公司。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