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快讯 > 正文

上海:推进化妆品领域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两网融合

2025-09-26 15:19 来源: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9月26日消息,《关于进一步促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近日印发。

《若干措施》明确,通过人工智能和多组学的深度融合,推动类器官、微流控芯片、3D皮肤模型、在体实时监测等技术升级,以及制造工艺革新。利用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等支持办法,打造“AI+时尚制造”示范场景。

《若干措施》指出,支持企业打造高端自主品牌,建立与直播、电商等新消费平台匹配的供应响应机制。推进化妆品领域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两网融合。推动工业企业互联网营销活动,鼓励电商平台在化妆品领域开展“上海制造品牌”培育计划,促进品牌推广、销售与孵化。每个项目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

《若干措施》全文如下:

关于进一步促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推动我市化妆品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功能化方向升级,打响“上海制造”化妆品领域品牌,促进我市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措施。

一、鼓励技术创新,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引领新需求

(一)支持原料创新和应用。聚焦功效原料、新型乳化剂、香精香料等,加强生物制造,开展剂型革新,精准增效。对上海化妆品新原料的注册人、备案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成功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的注册新原料、备案新原料,分别每项给予最高200万元、最高50万元扶持。单个企业每年扶持总金额不超过200万元。

(二)支持功能性产品创新。针对敏感性皮肤、老年人、孕产妇、医美围手术期等群体,聚焦抗衰老、舒缓修护、祛斑美白、全光谱防晒等需求,开发个性化、精细化的护肤产品。针对都市生活、居家康养、社交需求等场景,聚焦压力调节、氛围构建、形象塑造等需求,开发香氛香水、彩妆品等情绪美容产品。加强对功能型包装设计、可循环可回收包装材料的攻关。

(三)加快研制范式转型。通过人工智能和多组学的深度融合,推动类器官、微流控芯片、3D皮肤模型、在体实时监测等技术升级,以及制造工艺革新。利用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等支持办法,打造“AI+时尚制造”示范场景。鼓励化妆品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新原料开发等符合条件的化妆品项目申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二、升级服务体系,以释放创新资源构造发展新优势

(四)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加强AI计算模拟、非靶向高通量筛查、实验动物替代、生物负载与基因鉴定溯源等技术应用,提升功效成分解析、人体功效评价、安全评估等服务能力。支持检验检测机构获得国外认可机构认可资质,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际权威技术组织认可资质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五)开展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释放我市生物医药、中医药、医疗机构等基础优势,促进资源紧密合作。支持建设化妆品中试平台,提供AI辅助配方、仿生递送、先进透留、微灌流、工艺和质量研究等技术服务。聚焦临床专科特色,探索建设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中心和产学研用协同试点。

(六)以监管促创新加速。支持产品创新,为企业提供新产品、新原料注册备案提前介入指导服务。根据个性化服务模式,建立相应的监管方式。探索与化妆品柔性制造相适应的生产监管要求。鼓励化妆品企业拓展多元业务,对研发生产医疗器械的,监管部门予以支持和政策指导。

(七)加强跨境贸易便利创新。探索出口化妆品远程作业监管方式,在确保监管职责履行到位前提下压缩待检时间、提高检查效率。试点海关支持“东方美谷”等集聚区化妆品企业高质量发展措施,推进关地协同共治,实施出口抽样后即放行,整合优化取样策略,加快放行速度。

三、优化发展生态,以全链协同赋能培育新品牌

(八)支持品牌建设与在线新经济平台赋能。支持企业打造高端自主品牌,建立与直播、电商等新消费平台匹配的供应响应机制。推进化妆品领域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两网融合。推动工业企业互联网营销活动,鼓励电商平台在化妆品领域开展“上海制造品牌”培育计划,促进品牌推广、销售与孵化。每个项目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

(九)加强产业载体建设。支持东方美谷美妆产业园、市工业综合开发区等园区建立“三首联创机制”,通过“首席品牌官、首席技术官、首席质量官”,发掘、培育新锐品牌,并提供供应链对接支持。推动“工业上楼”,加快“美丽智造空间”载体建设和项目导入。支持园区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安全和功效评测平台、产品转化临床试验基地等。

(十)加强人才与标准引领建设。将化妆品领域的优质制造业企业纳入我市人才引进重点机构,支持企业积极开展高端人才引育。培育青年创意设计人才,以及在化妆品功能、包装、产品等方面设计领先的设计创新中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定,加快推动标准国际化。

四、完善产业布局,以融合联动构筑发展新高地

(十一)将化妆品产业纳入市、区协同发展体系。支持奉贤区聚焦功效护肤、彩妆、洗护、轻医美等赛道,打造“东方美谷”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支持静安区着重发展皮肤科学、AI技术与美妆健康深度融合,打造“美创静界”创新生态社区。支持青浦区着重发展功能性护肤品、香氛香水和国潮品牌。支持宝山区着重发展天然植物化妆品、新锐品牌。支持上海化工区布局原料中试平台和生产基地,发展高端功能性原料。

责任编辑:陈琼枝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