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当暴雨围城、身处荒漠,与外界失联的危急时刻,一部能直连卫星的手机往往能够成为人们的“生命线”。
继中国电信全球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商用服务之后,工信部近日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据悉,中国移动也在积极申请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随着更多运营商获颁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空天地一体化”的通信新时代正加速来临。
6G研发破冰、eSIM革新终端、物联网赋能百业……“十四五”以来,央企在多项前沿技术上取得的协同突破,正汇聚成催生新业态的强大势能。业内人士认为,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从技术引领到生态塑造,央企以创新为核、以惠民为本的发展之路,将进一步夯实数字中国的基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天地一体:卫星通信织就安全网
7月底,暴雨袭击北京怀柔,多个村庄因通信中断成为“孤岛”。关键时刻,网友“驴子”使用手机卫星通话功能成功接通119,为被困村民打通了至关重要的“空中桥梁”。
这背后,是中国卫星通信技术迈向消费级市场的重大突破。
为破解传统天通卫星终端“平时用不到,用时找不到”的困境,中国电信全球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商用服务。
中国电信卫星公司副总经理隋海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很多业内专家都认为让3.6万公里外的卫星和小小的手机实现通信几乎不可能。面对挑战,中国电信联合产业伙伴历时两年,攻克八大关键技术,完成全国4万公里遍历测试,最终在2023年9月实现大众消费级手机直连卫星服务的全球首发,次年4月又推出汽车直连卫星业务。
目前,支持该服务的手机已覆盖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三星等主流品牌共36款机型,直连卫星的汽车也有6款。
近日,中国联通合作发射的联通星系01星-04星四颗低轨卫星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成功发射入轨,同时,中国联通也已获颁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可以面向全国用户正式开通手机直连业务,提供“永远在线、永不失联”的服务体验。
更多运营商的加入,将推动卫星服务惠及更广人群、赋能更多行业。
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各种天基、空基、地基、海基等网络服务不断涌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系统与地面运营、终端制造企业紧密协作,不仅推动卫星功能民用终端陆续上市,也在灾害应急时快速调配卫星资源支撑抢险,让“北斗”“天通”的硬实力走进生活。
天地一体是6G时代的典型特征。在中国移动北京昌平的6G实验室,天地一体技术试验星基站模型勾勒出下一代通信蓝图。中国移动研究院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所长邓伟表示,公司将按照“以地强天、星地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拓展卫星固定宽带、手机直连等业务,携手产业伙伴助力国家构建天地一体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万物智联:技术革新赋能百业转型
天地融合构筑了连接的苍穹,而万物智联的根基,则藏在底层软硬件的创新里。
近期,苹果推出全球首款仅支持eSIM的超薄iPhone,引发市场关注。
传统SIM卡如同终端接入网络的“身份证”与“钥匙”,而eSIM作为“隐形SIM卡”,可通过信息远程写入方式实现身份绑定与号码切换,在提升安全性与用户自主权的同时,为设备形态的进化打开了新的空间。
eSIM的普及,正契合“万物智联”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手机、平板、笔记本,还是智能眼镜、手表、指环等新型终端,不断涌现的连接场景呼唤更灵活、更集成的通信解决方案。
“eSIM的推广将进一步推动通信行业终端形态革新、服务模式重构、产业生态升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联通市场部副总经理尹少春说。
连接的价值已在众多场景中显现。在甘肃民勤,村民给放养的山羊佩戴上物联网耳标,借助手机定位功能便能轻松找回羊群;面对极端干旱的气候,中国移动部署的5万余块智能水表,助力当地实现精细化用水管理,四年累计节水超20%。公开数据显示,公司目前总连接数突破37亿,物联网卡连接数超14亿,在全球率先实现“物超人”。
这只是万物智联应用的冰山一角,中国电信共建共享工作组规划建设处副处长李志军表示,随着5G网络建设周期进入下半程,5G-A网络演进与创新业务发展成为必然。5G-A在智慧城市、低空经济、工业智造、车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潜能更大,更能赋能行业实现数智化转型。
“5G-A与AI能够协同创新,将为千家万户的智慧生活、千行百业的智能制造带来新的体验。”中国联通建设发展部副总经理田元兵说。截至目前,中国联通已累计实施5G应用项目5万多个,全面覆盖国民经济41个工业分类。累计打造5G工厂超过7500个,有效推动5G、AI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从eSIM的“一卡无形”到5G-A的“万物智联”,连接技术正从通信工具演变为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随着技术与应用场景持续融合,一个更智能、高效、可信的数字时代正在到来。
筑链强链:铸牢数字中国基石
累计建成5G基站超464万个、千兆端口数达3053.2万个……从1G空白、2G跟随,到3G突破、4G并跑,再到5G引领,短短二十余年,中国重塑全球移动通信格局,中国通信产业正以持续创新迈向6G与AI的未来。
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王晓云介绍,为缩短5G从标准到商用的距离,中国移动制定十万余字的5G技术体制及40余本技术规范,成为指导产业研发和网络部署的纲领性技术文件,加速我国选择的5G中频段产业成熟。
“我国移动通信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自主创新是核心要素。5G商用以来,中国联通主导制定125项国际标准,累计形成1200余项5G相关专利,大幅超越4G和3G时代。”田元兵说。
面对5G快速商用部署的巨大投资挑战,央企开创共建共享的创新实践。
“我们用最短时间、花较少投资,快速建成了全球首个也是规模最大、网速最快的5G SA共享网络。截至目前,中国电信、中国联通5G共建共享基站规模超过150万站,实现了规模翻倍、覆盖翻倍、速率翻倍的良好效果。”李志军介绍,通过共建共享,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累计为国家节省投资超过3800亿元,节约运营成本超过440亿元/年,减少碳排放超过1300万吨/年,对行业、产业乃至全球的移动通信建设与发展都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从“上珠峰、下矿井、登海岛、达边疆”,到“进工厂、入海港、到田间”,5G应用遍地开花,新业态逐步壮大,而这一切的数字应用,都离不开基础软硬件的底层支撑。
为破解“缺芯”之痛,中国电子飞腾公司走出了一条国产CPU自力更生之路。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飞腾CPU累计应用突破1000万片。
“到了千万级的应用规模,也意味着国产CPU芯片从‘可用’向‘好用’迈进。”中国电子首席科学家窦强介绍,面向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需求,飞腾公司将在“十五五”期间推进“通算+智算”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研发攻关,布局打造“CPU+XPU”的产品组合,为国家重大工程和关键行业提供多元算力支撑。
展望未来,中国移动副总经理程建军表示,中国移动勇担移动信息现代产业链链长重任,积极推进“共链行动”走深走实,下一步将聚焦6G、算力网络、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短板问题,合力攻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断加速新兴产业建链塑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