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张女士通过某短视频平台接触到该公司发布的减肥广告视频,被引导添加微信号,后被拉入由该公司运营的微信群,群内人员冒充成功案例,通过虚假宣传产品功效,如“快速减肥”“调理体质”等,诱导张女士消费。
在初次支付980元购买产品后,商家又以“体质特殊”“升级配方”等理由,持续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诱导张女士加购,张女士多次转账,累计付款49280元。张女士表示,在服用产品过程中,出现头晕、眼花、胃胀、心率加快等不适症状,怀疑产品对身体造成伤害,于是停止使用产品并要求退款,但商家仅退还18000元。
这是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披露的一起消费者投诉私域电商的案例。
所谓私域电商,是指商家通过微信群、公众号、小程序等渠道,与用户建立直接、稳定的联系,形成自有私域流量池,并向用户销售商品和服务的电商模式。此种模式使商家和消费者的交易,无需依赖淘宝、京东等头部公域电商平台。
近年来私域电商呈现爆发式增长,涌现出一批快速增长的企业,如国科优选、华夏特产、远方好物等。
私域电商往往聚焦食品、保健品、日用品,主打“健康”“安全”“有机”等概念,以吸引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群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私域电商领域的消费欺诈等乱象时有发生,一些商家不断翻新套路,规避监管,损害消费者权益。
私域直播竟成了“坑老”陷阱
据央视《财经调查》报道,一些私域直播电商打着“银发经济”的幌子,专做“坑老骗老”的勾当。
《财经调查》节目曝光的香山真选电商,在线下门店以赠送鸡蛋等“免费礼品”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加入特定微信群,再通过微信群发送直播链接,邀请老年人观看直播,并强调持续按时观看直播可以获得“免费福利”。而在直播中,主播则向老年人精准推销羊奶粉、土蜂蜜、银耳、锅具、首饰等商品,这些商品不仅在主流电商平台搜索不到,而且价格远超主流平台的同类商品,其中还不乏假冒伪劣产品。此类直播往往通过夸大产品功效来吸引老年人,并利用“限时秒杀”“最后一单”等话术刺激老年人消费。
央视《财经调查》节目
如直播中销售的“磁悬浮鞋”,主播强调其“中药按摩鞋垫”为专利产品,且鞋中带有“磁条芯片”,能够实现“磁悬浮”,并“促进血液循环”。而央视记者查询后发现,该鞋垫的专利仅是外观设计专利,不涉及任何疗效和保健作用。此类行为已涉嫌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的虚假广告。此外,该直播间销售的五常大米也为假冒产品,其溯源二维码跳转的网站也并非五常市政府指定的官方溯源平台。
远方好物商品检测报告暗藏“玄机”
食品安全和健康消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不少商家和平台倾向于通过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报告来证明商品质量。
食品、保健食品的相关检测,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有着较高的专业门槛,种类繁多的术语和数据极易使消费者陷入认知偏差。
作为主打“有机产品”的私域电商,远方好物称与国际权威检测机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合作,对平台内销售的商品进行常态化的SGS检测。根据商品的不同,检测报告涉及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等多种项目。
一位知情人士爆料,此类检测并不能完全反映产品的真实品质。该知情人士称,尽管远方好物平台对商品做了检测,但检测项目的针对性不强,对于某些商品,存在“该检测的项目没有检测,实际检测的项目却无需检测”的情况。
远方好物平台辅酶Q10商品
如远方好物平台销售的某品牌辅酶Q10胶囊,其商品首图明确标示了“通过308项检测”。商品信息中展示的检测报告显示该款商品于2025年1月22日“通过308项农残检测”,此前则在2024年10月29日“通过远方2项理化检测”(检测项目为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但是,对于产品有效成分的实际含量,以及是否存在重金属残留等消费者关心的问题,远方好物平台未做相关检测。
远方好物平台辅酶Q10商品检测报告
另外,该检测报告显示,其检测方法系依据GB 23200.121-2021与GB 23200.113-2018两项国家标准。但实际上,此两项国家标准适用于植物源性食品,包括蔬菜、水果、食用菌、谷物、油料、坚果、茶叶、植物油等,而非保健食品。适用于保健食品的GB 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则对重金属污染物、真菌毒素、微生物、食品添加剂等限量作出了更明确的规定。
GB 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
知情人士表示,远方好物平台对此类保健食品的检测虽然覆盖了数百项农残指标,却并未针对商品本身的特性作出全面检测,因此对消费者并不具备真正的参考价值。
针对此类情况,北京安理律师事务所郭庆律师表示,如果电商平台针对辅酶Q10产品仅检测农药残留,却以“通过农药残留检测”作为宣传重点,则可能误导消费者认为产品整体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全面验证,而忽略未检测的关键指标;根据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相关条款,此类行为符合“通过片面信息使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的构成要件,属于误导消费者,涉嫌发布虚假广告。
此前,远方好物平台曾被曝销售假冒“红标鸡”,酵素原液黄酮含量与标示值不符,“早产驼奶”虚假标注生产日期等问题。
关于电商平台应如何完善产品检测和相关信息披露,郭庆律师认为,平台可考虑建立分层检测标准,如对所有保健品进行基础的、全方位的检测,同时,对特定产品进行功能成分的专项检测,如针对酵素、辅酶Q10等特定产品,需检测有效成分含量,并与商家宣传内容进行比对,确保依法依规宣传。
乱象频出,合规建设亟待加强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私域引流营销乱象频出,虚假宣传与售后缺失问题突出。相关领域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商家通过短视频平台或社交平台发布虚假宣传内容,以“成功案例”“专家”背书等方式误导消费者添加微信,引流至私域进行交易。
二是交易过程规避平台监管,商家诱导消费者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或银行转账完成付款,缺乏完整的交易留痕,维权难度增加。
三是商品质量无法保障,售假问题突出。部分商品存在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标签与实物不符等情况。
四是售后服务缺失,消费者在提出退款要求时,商家往往“失联”甚至将消费者拉黑。
“当前,在老年人消费、翡翠玉石、减肥产品等领域,部分不法商家通过短视频平台引流至私域渠道进行售假,问题较为突出,消费者易受误导、权益受损。”中国消协在剖析问题的同时,建议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在涉及引导至私域渠道交易的相关内容中,统一设置显著的风险提示页面,明确告知“该交易可能脱离平台监管,建议谨慎操作”,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
同时,消协建议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识别到“高风险品类”或“高频次投诉主体”时,通过系统弹窗提示交易风险,提示消费者核实商户身份、保留相关交易凭证,增强交易安全意识。(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