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资讯 > 正文

全球盐渍土科学利用与发展大会暨国际盐渍土网络(INSAS)第四次会议在敦煌举办

2025-09-15 10:17 来源: 中国财富网        作者: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9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联合主办,敦煌市人民政府、美丽华夏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和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全球盐渍土科学利用与发展大会暨国际盐渍土网络(INSAS)第四次会议”在甘肃敦煌举办。作为庆祝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的重要学术活动,本次大会以“盐渍化土壤可持续管理与治理”为主题,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的200余位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和企业界人士,共同探讨全球盐渍土治理与可持续利用的创新路径。

9月11日,大会举行了开幕式和学术报告会。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袁力行教授主持。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钧,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田见晖,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土地与水资源司副司长Nora Berrahmouni,酒泉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贾志升,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总农艺师马常宝,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党工委副书记朱英坤,美丽华夏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思成分别致辞。

与会代表一致强调,盐渍土治理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在盐渍化土壤治理领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0.png

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钧(左);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田见晖(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土地与水资源司副司长Nora Berrahmouni(右)

王钧在发言中指出,甘肃作为我国盐碱地分布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通过系统规划和工程治理,累计治理盐碱地超过200万亩,探索形成了多种切实有效的治理模式。田见晖教授介绍,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团队在盐碱地治理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创建的“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系统工程技术模式已在多个地区成功应用,为盐碱地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Nora Berrahmouni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盐碱地治理领域取得的成就。

1.png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总农艺师马常宝(左);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理事长朱英坤(中);美丽华夏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思成(右)

马常宝强调,盐碱地治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并阐述了我国在盐碱地开发利用方面的新贡献和政策支持。朱英坤介绍了该中心的成立背景与重点任务。张思成表示,公司积极联合承办本次大会,旨在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国际合作平台,引领全球盐碱地治理技术发展方向。针对北方水资源紧缺问题,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了“根区精准改良”技术,取得积极成效。

2.png

甘肃省酒泉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贾志升(左);国际盐渍土网络(INSAS)主席Jorge Batlle-Sales(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教授(右)

大会期间,贾志升与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知名专家分享了盐渍化土壤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酒泉市近年来在盐渍化土壤治理中的具体实践与创新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教授作了题为《西北旱区农业节水抑盐机理与灌排协同调控》的报告,系统阐述了旱区盐渍化防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实践。Jorge Batlle-Sales介绍了该网络的全球活动和未来规划,强调通过国际合作推动盐渍土治理的技术交流与知识共享。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梅旭荣研究员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路径与技术创新》报告中提出,要构建“调查评价、技术创新、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综合利用体系。日本东京农业大学犬伏和之教授探讨了生物可降解材料在盐渍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则系统阐释了盐碱地治理对土壤养分循环、水盐运动及生态功能的深远影响,总结了以“重塑土壤结构”为核心的治理系统工程模式,并介绍该模式在全国各类盐碱地中已得到大规模推广。同时,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3.png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梅旭荣研究员(左);日本东京农业大学犬伏和之教授(中);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右)

9月12日至13日,大会设立多个分论坛,开展专题研讨和培训,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会专家围绕盐渍土资源监测、治理技术、耐盐作物育种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来自科威特、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学者分享了本国在盐渍土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创新做法,内容涵盖遥感监测技术、微生物修复、水资源管理等前沿领域。山东农业大学潘红介绍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院陆苗展示了利用遥感绘制盐渍化土壤地图的最新成果;中国农业大学周泰然分享了盐渍土复垦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研究;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Bilquees Gul开展了 eHALOPH 数据库培训,探讨盐生植物在改造农业企业方面的潜力。

9月13日,与会代表赴敦煌周边盐碱地试验示范区实地考察,观摩盐碱地治理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的成功实践。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团队与美丽华夏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敦煌市七里镇合作建设了高品质葡萄示范区,采用“土壤底施改良”与“叶面喷施营养”双路径技术方案,取得显著成效。目前示范区“红地球”葡萄已进入收获期,不仅比往年提前10天上市,而且品质明显提升,糖度达到20—22°Bx,对照田葡萄糖度仅为15—17°Bx,增幅超过15%。在糖度、粒重、果穗等指标上全面达到并超过甘肃省一级果标准,果实紧脆、风味浓郁,充分展示了盐渍土改良与高附加值农业结合的广阔前景。

4.png

胡树文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葡萄示范基地(左)、棉花示范基地(右)

在阶州村,100公顷盐碱化棉田全面应用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水溶性根际精准改良+叶面喷施营养”双技术路径后,田间长势实现显著提升。抽样数据显示,处理区棉花单株侧枝数达12.5个,比对照区增加16.2%;单株成铃17个,比对照区增加20%。侧枝旺、铃数多、铃重大,直观印证了精准改良技术对盐碱地棉花群体结构优化和产量提升的显著作用,为大面积盐渍化耕地粮经作物产能跃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本次大会为全球盐渍土治理搭建了高层次交流平台,集中展示了最新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会议还对青年科学家、田间实验工作者和优秀企业家进行了表彰,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激励人才创新。与会专家指出,本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全球盐渍土治理国际合作迈入新阶段,为构建“共享、共治、共赢”的全球盐渍土治理共同体注入了新的强劲动能。大会成果将有力服务于联合国2030年“零饥饿”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球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同时,会议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推动我国先进治理技术、标准和产业加快“走出去”,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新高地,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贡献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责任编辑:谢玥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