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财富网讯 近日,一部名为《不能挂断的电话》的纪录片正式上线,首次全景式呈现了抖音自杀干预救助团队的日常工作。该片以一线干预专员的视角,真实记录了这个 7×24 小时值守的团队如何通过 “风险内容识别 - 人工研判 - 快速报警 - 外呼干预” 的救助机制,与时间赛跑守护生命。该纪录片上线后迅速引发热议,网友纷纷点赞科技平台的人性温度,有留言称:“那些在屏幕背后默默付出的团队成员,就像黑暗中的光。”
“我是抖音自杀干预救助团队的一名工作人员。” 镜头里,高岩坐在工位前,面前的电脑屏幕正显示着风险预警,“我们的工作就是对用户发布的风险内容进行快速而准确地判断,一旦发现有自我伤害、轻生倾向的内容,就要立即启动干预流程。干预成功了,就有可能拯救一个生命。”2025年5月,当一名男子发布 “再见世界” 的轻生视频后,抖音紧急报警,湖北警方、消防、医护人员接力合作,最终将已自捆手脚的男子救下。
科技与专业的双重守护
据抖音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会依赖大模型对风险内容进行“初筛”,当系统识别出关键词,如“不想活了”“划手腕”,以及高危场景,如过量药物图片、楼顶边缘视频、遗书文本等,将第一时间推送预警至人工研判团队。人工研判环节由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或从事过安全风控工作经验的成员负责。他们不仅要对系统“初筛”的内容进行风险等级的判断,捕捉到危险信号后,还要立即报警并尝试电话外呼,第一时间与用户建立联系以争取黄金救援窗口。
图为抖音自杀干预救助团队工作人员外呼中
《不能挂断的电话》纪录片里,团队的工作节奏被精准捕捉:从用户发布含遗书、楼顶照片、空药瓶等风险内容开始,系统实时预警,5 分钟内必须完成人工研判,10 分钟内要联系警方、拨通用户电话。“最佳窗口期就这么短,晚一秒都可能错过。” 高岩时常翻看团队那本厚厚的沟通手册,在空白处记满了不同场景的应对要点,“针对于遗书、重大疾病、情感纠纷以及跳河等等场景都有涵盖,比如遇到有人说‘想跳河’,我们尽量说‘您在水边吗?风大,小心着凉’,避免其他的表述刺激到对方。”
与轻生者及时沟通干预是团队工作的核心,面对的求助对象差异很大。“有中年人、有孩子、有母亲,也有一些生病的人。” 一位救助团队成员在采访中说,“打出去的每一个电话,我都会把他们当做我的朋友。” 镜头记录下他们与用户沟通的片段:当遇到说 “学校里没人跟我玩” 的孩子,他们会耐心倾听,再建议 “下次可以主动跟同学说句话试试”;碰到因债务崩溃的中年人,会轻声说 “你撑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让每一个呼救都被回应
这个平均年龄 27 岁的团队,用 “风险内容识别 - 人工研判 - 快速报警 - 外呼干预” 的成熟机制,全年无休地守护着生命防线。“从内容出现到我们判断、报警、打电话,整个流程要快,最佳时间窗口也就 10 来分钟。” 高岩说,有时偏远地区的用户,警方赶到需要更久,他们就得一直想办法让轻生者保持电话在线,“哪怕多聊一句,也许就能多争取一点时间。”
这个团队在 2025 年上半年已成功实施干预救助 400 余次,这背后离不开和警方、120等多方力量的高效协作。2025年5月湖北黄石的救助案例中,警方、消防、120 与平台形成 “四方联动”:当一名男子发布 “再见世界” 的轻生视频后,抖音紧急报警,警方通过视频分析锁定某地公园,组织警力和消防展开拉网式搜救,医护人员现场急救,最终将已自捆手脚的男子救下。这种 “平台预警 - 警方定位 - 多方联动” 的模式,让救援成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
团队成员开展心理沙龙活动
不过,这群年轻人日复一日地与极端负面情绪打交道,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考验。心理学专家朱廷劭强调称,“这些信息会对他们自己产生很大的负向影响,一定要对这些外呼人员定期做心理督导。” 对此,团队也有自己的应对方式 —— 会定期为成员举办心理沙龙,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参与,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近期的案例,交流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绪,“就像定期给心里做个‘大扫除’,才能继续轻装上阵。” 一位成员在采访中说。
截至发稿,相关话题“我在抖音做自杀救助”的播放量已超1500多万,有网友留言:“他们的每一次通话,都是在悬崖边伸手。” 心理学专家朱廷劭在片中呼吁,遇到问题向外界进行求助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希望有自杀想法的人,不要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社会、政府都可以是寻求帮助的对象。”(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