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8月16日,“中国县域/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2025”在京举行。研讨会上,壹城经济咨询中心(壹城智库)与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报告》主题为“‘十五五’时期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双循环节点功能强化。”《报告》分析了“十四五”以来省级开发区的发展成效,明确了“十五五”省级开发区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同时揭晓了“2025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和“2025中国省级开发区发展潜力百强”。
从规模扩张到能级跃升
《报告》指出,“十四五”以来,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要素集聚与辐射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对县域、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呈现五大转型特征。
一是产业集群能级跃升,形成千亿级产业矩阵。省级开发区通过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整合,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江苏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抢抓动力电池产业风口,从零起步建成全国县域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集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2025年动力电池产能占全国1/6,带动新能源整车项目落地,形成“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全产业链。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京东方、维信诺等企业,建成全球最大的显示面板生产基地,2024年新型显示产业产值预计将达1500亿元。
二是创新驱动成效显著,构建高能级科创生态。省级开发区通过引育创新平台和企业,大幅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省南京徐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新药苗圃”,集聚先声药业、柯菲平生物等企业,建成百家汇创新药物孵化平台,累计孵化3家海外上市企业。顺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美的洗碗机工厂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场地不变、人员减半、产能翻倍”,带动供应链上下游180余家中小企业协同转型,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建设轨道交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出时速600公里磁浮列车,相关技术应用于长三角、成渝等高铁网络。
三是绿色发展纵深推进,探索低碳转型路径。省级开发区以循环化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为抓手,打造绿色产业标杆。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构建“副产氢-氢能交通-化工原料”闭环,利用化工企业副产氢年产10万吨,投运80辆氢能重卡和2条氢能公交线路,年减碳6000吨以上。浙江乐清经济开发区建成智慧水务系统,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12.85%,废水排放量下降13.76%。
四是区域协同深化,拓展开放合作空间。省级开发区通过“飞地经济”、国际合作产业园等模式,强化跨区域资源整合。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与上海青浦工业园区共建长三角绿色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基地,聚焦智能家居、新能源装备,2025年目标产值突破500亿元。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十四五”期间加强了与欧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引进了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区域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打通“中欧班列+跨境电贸”双通道,2024年进出口额破4000亿元,占重庆市外贸总量35%。
五是产城融合提速,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开发区统筹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园区。常州经济开发区实施卫生文体强区三年行动,新建三甲医院1所、中小学5所,引入南师大附属学校等优质资源,常住人口从2020年的35万增至2024年的48万,城镇化率提升至78%。
《报告》强调,“十四五”期间,国家对开发区实行动态管理,部分开发区由于在产业集群培育、创新能力提升、开放合作引领等方面表现亮眼,顺利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全国共有17个省级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开区、4个省级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
《报告》指出,“十五五”时期,省级开发区需以创新驱动重塑产业竞争力为引擎,以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活力为基石,以绿色集约筑牢生态底线为约束,以开放协同拓展空间为突破,通过“技术突破—集群升级—要素优化—制度接轨”四维联动,全面支撑县域和市辖区现代化建设。
以创新驱动激活双循环节点功能
《报告》认为,“十五五”时期,开发区应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锚定创新驱动、数字转型、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四大方向,聚焦新能源、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
深入实施链长制,通过“链长制+链主企业”模式构建集群生态,引导各开发区锚定1至2个主导产业精准延链补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推进智能制造升级与数据要素市场化试点。同时,构建绿色低碳发展范式,发展新能源、循环经济等产业,并推行“零碳园区”改造。
《报告》指出,“十五五”时期,开发区需以系统性合作开放政策为引领,强化双循环节点功能。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跨省域产业链分工机制,通过产业转移与承接平台推动产业梯度布局。协调跨区域产业链布局,破除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跨区高效流动。整合低效园区资源,依托高水平开发主体打造品牌化合作园区,形成“核心节点+辐射网络”的区域协作体系。
不仅如此,开发区还可以复制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推行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联合打造高能级合作平台,对内对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共享政策红利;对外拓展“一带一路”合作节点,鼓励企业共建海外仓、合作园区,完善国际多式联运体系,强化与东盟、日韩的产业链供应链协作。
标杆园区展现转型实效
为客观评估开发区发展水平,引导资源高效配置,《报告》构建了包含“综合实力、区域活力、创新创业、开放协作、四化转型”五大维度的评价体系,涵盖地区生产总值、R&D经费投入强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单位土地GDP产出强度等18项核心指标。构建了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为提升评价的科学性,报告继续坚持将“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或园区总收入超过300亿元”作为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的门槛条件。依据各园区的综合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得分居前100位的即为“2025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如下表。
最后,报告根据上述指标体系,结合区域发展实际,遴选了各省份发展势头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省级开发区,发布了“2025中国省级开发区发展潜力百强”,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