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资讯 > 正文

当摄像头沦为“间谍”,如何构筑主动防御屏障

2025-08-12 16:27 来源:         作者: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8月7日,国家安全机关通报了一起触目惊心的网络攻击事件:沿海某商铺老板李某发现,其安装的智能摄像头每到深夜便自动旋转,镜头齐刷刷对准远处的繁忙军港。经调查,该设备因使用出厂默认弱密码“123456”且长期未更新固件,已被境外黑客远程控制,成为窃取敏感信息的“间谍工具”。 

这并非孤例。2025年7月,国产某型号IP摄像头被曝存在高危漏洞(CVE-2025-7503),攻击者可通过隐藏的Telnet服务获取root权限,实时查看监控画面、植入后门程序,甚至以此为跳板攻击内网。更严峻的是,厂商至今未提供修复方案,全国数十万此类设备仍暴露在风险中。

面对摄像头从“守护者”沦为“泄密者”的危机,传统被动防御(如防火墙、密码加固)已难以应对——黑客总能利用0day漏洞或弱密码突破防线。此时,主动防御技术成为破局关键。中国财富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中心理事单位北京元支点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有路终端诱骗系统”,通过网络欺骗技术构建“数字陷阱”,让摄像头从“被动挨打”变为“主动反击”。

从“被动拦截”到“主动诱捕”,网络欺骗技术如何扭转战局?传统安防如同“筑墙守城”,而元支点“有路系统”则是“设伏擒敌”。其核心逻辑是:用高仿真的虚拟终端环境引诱攻击者,将攻击流量转移至蜜罐系统,同时记录攻击特征,保护真实设备安全。

技术原理:三步构建“数字迷宫”

第一步是无侵入式部署,秒级克隆真实环境。采用Agentless技术,无需在摄像头等IoT设备安装任何代理软件,通过虚拟化技术快速生成与真实设备一致的“数字孪生”——包括模拟摄像头固件、通信协议(如RTSP、ONVIF)、甚至设备响应延迟,让黑客难辨真伪。

相较而言,传统防火墙需改造网络架构,而有路系统“即插即用”,部署时间从数天缩短至分钟级,尤其适合老旧摄像头、智能打印机等难以升级的IoT设备。

第二步是,动态诱饵策略,精准“钓鱼”黑客。系统基于AI算法实时分析攻击行为,动态调整诱饵内容:当检测到Telnet暴力破解时,自动生成含弱密码的虚拟摄像头;当发现漏洞扫描时,伪装成存在CVE-2025-7503漏洞的设备,引诱攻击者深入。

据元支点山海实验室数据,该技术可使攻击误报率低于0.01%,远优于行业平均15%的水平。

第三步是全链路攻击取证,从“事后追溯”到“实时拦截”

一旦攻击者触碰诱饵,系统会自动记录其IP地址、攻击工具、 payload特征,甚至通过“行为建模”预测下一步动作。这些数据不仅可用于司法取证,还能反哺防御策略,形成“检测-分析-升级”的闭环。

实战效果:从公安系统到能源电网的防护升级

某市公安部署有路系统后,通过模拟警用摄像头、智能门禁等设备,攻击识别率从42%提升至98%,成功拦截多起针对政务内网的APT攻击。

在某电网企业应用中,系统仿真SCADA协议、智能充电终端,将攻击拦截时间从平均4小时缩短至12秒,误操作率下降至0.2%以下。

据介绍,有路系统可防护的终端类型包括智能办公场景的办公电脑、摄像头、打印机、智能音箱、门禁闸机等终端;电力巡检场景的巡检无人机、机器狗、无人值守变电站、监控摄像头等;电网用电场景的充电桩、智能电表等;金融政府等场景的监控摄像头、视频记录仪、金融智能业务终端、门禁终端等;国防场景的各类单兵智能装备、武器设备终端等。(中国财富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许牧亚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