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七月的风掠过天山雪线,海拔2000米的江布拉克草原卷起千顷麦浪,一粒粒以“汾酒大麦1号”为名的大麦籽粒饱满。再过不久,这些大麦将跨越2500公里,去往杏花村,经历一场华丽蜕变。
对于清香型代表汾酒而言,大麦是制作优质大曲的主要原料。此次汾酒“第一车间”选定的全国优质大麦小麦之乡新疆奇台县,正是汾酒制曲的专用大麦制种基地。
汾酒“第一车间”广袤的绿色原野,凝聚了汾酒十余年的心血,是推动汾酒高质量发展的起始点,也是汾酒践行复兴纲领的最前沿。
汾酒“粮心”与优质大麦双向奔赴
作为汾酒制曲的关键原料,大麦可以提供良好的麦香味和清香味,且大麦酶系发达、淀粉含量适中,适合制曲过程中固态发酵所需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与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相比,大麦不与主粮争地,广泛应用于白酒、啤酒和威士忌的酿造中,被视为“世界第一酒粮”。
奇台县位于天山北麓,气候适宜、光照充沛,全年约160天的无霜期,为麦类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记载,奇台县耕作历史长达4000多年,自汉代以来就拥有“北部粮仓”的美誉。
这自然成为了汾酒寻觅理想原粮的宝地。如今,由汾酒与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联合认证的汾酒大麦制种基地——新疆奇台试验站落脚于此。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奇台综合试验站站长向莉介绍称,试验站主要开展一些大麦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科技服务和示范推广工作。
为何要培育专用大麦?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表示,在农业生产中,种子是“芯片”,良种能保障粮食生产效率,让单位面积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汾酒大麦1号”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经汾酒集团测试认定,联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示范推广的专用新品种,不仅亩产高、抗逆性强,其核心指标更精准契合优质白酒酿造需求,为后续制曲糖化及发酵过程奠定了卓越的原料基础。
多年来,汾酒以北纬36度到45度的“黄金种植地理带”为基准,建设了适合高粱、大麦、豌豆种植生产的原粮基地,总规模达到140万亩以上。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原粮基地作为汾酒生产的“第一车间”,从源头解决汾酒原粮安全问题,确保原粮的稳定供应。
企业深度参与种源创新 与种植农户双向激励
种好一粒粮,才能酿好一滴酒。一切故事的开端,皆源于汾酒的极致品质追求。从科学选址的千里奔赴,到专有品种的精耕细作,再到千里运粮,汾酒将“第一车间”牢牢扎根于广袤大地,形成“土地一备案+五统一”的原粮基地种植管理模式,构建起“种、酿、藏”全产业链绿色品质长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周安定表示,汾酒此次选定在奇台县种植“汾酒大麦1号”,并以规模稳定的订单模式去收购,是对大麦科研育种的有力支持,对全链条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眼下已到收割的季节,郭刚刚站在金黄的麦田,弯腰轻捻着饱满的麦穗,“籽粒饱满度、色泽等感官品质都过关,产量也不错。”
奇台种植户李俊山今年为汾酒种植了1300亩大麦,“大麦耐旱耐瘠薄,只要价格稳定,大家就愿意种。企业给了定金,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种子质量好,播种也顺利,预期收成应该不错。”
从“第一车间”的田野,到千万农户的笑脸,再到区域产业的兴旺,一条围绕汾酒品质打造、互利共赢的价值链已然清晰呈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促进产业发展,为汾酒带来优质原粮,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
汾酒用黄金品质托举“大国清香”
在清香型白酒不断扩充、整个品类向20%市场份额进发的当下,汾酒以原粮自控、工艺创新、全链标准的系统性实践,共同熔铸为“品质驱动增长”的底层逻辑,为清香白酒的可持续增长注入澎湃动能。
据行业数据预测,未来两年清香型白酒市场份额有望突破20%。这一品类的崛起,离不开汾酒的系统性引领。2024年,汾酒实现营收360.11亿元,净利润突破122.43亿元。在品质为第一要义的消费时代,汾酒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正是“品质汾酒”战略定力的显现。
当下,白酒产业已进入“长期不缺酒,长期缺好酒”的发展阶段。汾酒持续扩张原粮基地,正是对“长期缺好酒”时代命题的破局关键,以140万亩原粮基地为纸,以自控原粮为墨,在消费理性化的浪潮中撰写清香领袖的品质宣言。
原粮基地与酿酒专用粮的组合,确保从源头上把控品质。在酿造工艺上,汾酒传承了古法酿造技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清蒸二次清”工艺和地缸发酵技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酿酒工艺,在汾酒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增添更多卓越品质特性。
在坚守卓越品质与践行社会责任的双重追求下,汾酒原粮的品牌化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汾酒将绿色原粮基地视作生产环节的“第一车间”,始终以坚定的韧性守护“品质为基”的初心,致力于酿造出“最干净、最纯正、最健康、最文化”的佳酿。这一理念不仅是汾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更让“第一车间”成为驱动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与重要引擎。(白赟、蒲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