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新华书摘 |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者

2025-07-18 14:27 来源: 新华出版社        作者: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天才,往往由99%的汗水和1%的天赋组成。如果不能坚持勤奋努力,即便有聪明才智也难以达到“大家”的殿堂。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幼时家境贫寒,高中尚未念完就不得不辍学,其后又接连遭遇变故,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超乎常人的努力终成一代数学巨匠。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华罗庚的一生,不正是如此吗?

辍学可以,但不能忘记学习

1910年11月,华罗庚出生在江苏金坛,家里以开杂货铺为生。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了,中年得子,自然视如珍宝,于是按照当地习俗,将儿子轻轻放进箩筐,在上面又扣了个箩筐道:“进箩避邪,同庚百岁。”华罗庚也由此得名。

幼年时候的华罗庚口齿不清,行动也不敏捷,乡亲们管他叫“罗呆子”。等上了初中,华罗庚遇到一位懂得因材施教的好老师——王维克。在王老师的精心引导之下,华罗庚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表现出极为惊人的数学天赋。

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解题需要用到“孙子定理”,难度很大,老师一开始担心没有同学能够回答上来,令他没想到的是,题目刚一读完,华罗庚就给出了正确答案。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可仅学习了一年,就因为家庭贫困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得不离开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华罗庚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数学,一边帮父亲干活,一边继续读书自学。

不幸再次降临。华罗庚19岁那年,母亲因病逝世,他自己也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病,虽然大难不死,但因高热和长期卧床,致使左腿落下残疾,从此行走不便。

普通人接连遭受打击后,恐怕多已向命运低头,但华罗庚顽强地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颤地干活,到了晚上,就在油灯下自学到深夜。他以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孙膑的例子勉励自己:“古人尚能身残志坚,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就这样,华罗庚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那些微积分和代数知识晦涩难懂,但对于华罗庚来说,这些东西是能使他忘记痛苦的精神食粮。

留洋可以,但不能忘记祖国

华罗庚的天赋和刻苦努力,让他在数学界崭露头角。

1930年,华罗庚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这篇论文,对文章中的观点大为赞赏,不顾华罗庚的初中学历,让他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管理员。

来到清华园的华罗庚如鱼得水,他每天游弋在数学的海洋,又自学英文、德文和法文,在国内外著名的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1934年,24岁的华罗庚因突出的数学才能被破格提拔成讲师。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在剑桥期间,华罗庚依然如饥似渴地学习,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还解决了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一时轰动剑桥。

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听闻华罗庚的才气,希望他留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但此时国内正值抗战,华罗庚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毅然踏上回国的路程。

回国后,华罗庚被聘任为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著名的《堆垒素数论》。

抗战胜利后,1946年,华罗庚再次应邀出国讲学,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家属也随同定居美国。许多人都以为他一定会定居海外,没想到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华罗庚就决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再次奔向祖国的怀抱。

1950年,在返国途中,华罗庚写了一封著名的致留美学生公开信,信中这样写道:“为了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服务人民,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自己的工作基础,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成名可以,但不能忘记初心

回国后的华罗庚,迅速投身于新中国的自然科学学科建设。他发现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不仅极大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还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为我国发展计算机技术事业打下基础。

为了新中国建设,进入60年代,他又将研究重心做了转变,更加重视数学的实用性,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到国民经济领域。

经过下工厂调研,华罗庚了解到生产安排、进度、工期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并以国外的CPM(关键线路法)和PERT(计划评审法)为基础,提出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质量为目的的“黄金分割优选法”,以及用以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的“统筹法”。

1965年2月,华罗庚亲率助手和学生去北京电子管厂搞统筹方法试点,后又去西南铁路工地搞试点。他于1965年出版了小册子《统筹方法平话》。书中用“泡茶”这一浅显的例子,讲述了统筹法的思想和方法。这样,即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也能懂,联系实际问题也能用。 

随后,华罗庚又考虑在生产过程中如何用最少的试验次数选取最优的工艺参数,以提高产品质量。他从理论上给出严格证明,1971年出版了小册子《优选法平话》,书中着重介绍了0.618法(黄金分割法)。因为这一方法适用面广、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受到当时工厂广大工人的欢迎。 

1970年,全国7个工业部负责人坐在一起,专门听华罗庚讲优选法、统筹法。之后,华罗庚凭他个人的声望,到各地借调得力人员组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亲自带领小分队去全国各地推广“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华罗庚的报告通俗易懂、形象幽默,每到一处,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参加……

1985年6月12日,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数学家之一,华罗庚在日本讲学考察时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享年75岁。

这颗享誉世界的数学巨星从此陨落,但是华罗庚顽强的意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如璀璨星光,永远辉映在华夏子孙的文明长河中。他走过的道路,亦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人民数学家”,他当之无愧!

《大国丰碑:邮票中的科学家》

董瑞丰 祝魏玮 编著

新华出版社 2025年6月

定价:68.00元

ISBN:978-7-5166-7620-2


责任编辑:张丹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