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从“赎回潮”到“认购热” 主动权益类基金信任重构进行时

2025-07-17 09:26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 赵明超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业绩是影响投资者信任度的关键因素。在2022年至2024年的调整行情中,主动权益类基金经历了一场深度的“压力测试”——净值回撤、规模缩水,不少明星基金经理折戟。2025年以来,随着赚钱效应回归,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显著回暖,200多只基金年内收益超30%,新发市场掀起小高潮,14只基金发行规模突破10亿元,这一数量是去年全年的2倍以上。

在业内人士看来,主动权益类基金的信任重构,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走向新局”。当行业真正从“规模竞赛”转向“回报竞赛”,从“明星依赖”转向“体系支撑”,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业绩回暖:

200多只基金年内收益超30%

凭借亮眼的业绩,主动权益类基金重新回到投资者视野。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今年以来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为9.31%。其中,8只基金今年以来收益超过80%,51只基金收益超过50%,200多只基金收益在30%以上。随着基金净值的反弹,超30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收复失地,复权单位净值创历史新高。

具体来看,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基金以102.52%的收益领跑。从持仓来看,其主要重仓了创新药板块。除了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基金以外,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也抓住了创新药机会。其中,中银港股通医药混合基金今年以来收益为91.36%,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基金紧随其后,收益达到89.57%。此外,华安医药生物股票基金、中航优选领航混合基金、平安核心优势混合基金、诺安精选价值混合基金等收益均超过80%。

近期,科技板块表现相对强势,重仓科技股的基金业绩也大幅反弹。4月9日以来,截至7月15日,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基金净值反弹超85%。该基金今年以来收益达到69.85%。

除了踩中风口的基金,部分长跑型基金产品,凭借均衡配置策略实现基金净值的平稳向上。比如,广发多因子混合基金成立于2016年12月30日,截至今年7月15日,基金成立以来年化回报近20%。类似的还有大成睿享混合基金,成立于2019年12月30日,基金每年均实现正收益,成立以来年化回报超过12%。

信任重建:

从“赎回潮”到“认购热”

在2022年至2024年的震荡调整行情中,主动权益类基金一度陷入信任危机。中证主动偏股型基金指数连续三年跑输宽基指数,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规模也持续缩水。

谈及今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否极泰来”的原因,银华基金表示,今年A股市场呈现两大核心特征,结构性分化加剧与波动性显著上升,这两大特征恰好为主动权益类基金创造了天然优势。

“今年以来科技、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形成鲜明分化,A股与港股呈现显著结构性特征,新消费、AI算力、人形机器人、云计算等细分领域轮番表现,行业轮动速度加快。在这种格局下,主动权益类基金可通过深度研究提前关注高景气赛道,指数基金则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成分股分散和权重相对固定,难以聚焦高增长领域。同时,随着股市波动性显著上升,地缘冲突等事件频发,主动权益类基金则可发挥动态调整的优势。”银华基金表示。

基金新发市场的热度,亦能体现信心回归。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16日,今年以来共有1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超过10亿元。这14只“10亿基”中有10只成立于6月,1只成立于7月。

其中,7月16日,华商致远回报混合基金发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为6118户,发行规模为20.82亿元,这是今年以来发行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类基金。

此外,东方红核心价值混合基金、富国均衡投资混合基金、广发同远回报混合基金、交银施罗德瑞安混合基金发行规模都超过15亿元。对比之下,去年全年仅有6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在10亿元以上,其中4只是红利主题基金。

新局启程:

考验超额收益挖掘能力

信任的重塑不会一蹴而就。回顾过去几年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发展历程,2021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凭借亮眼的业绩出圈,一众基金经理被捧上神坛,管理规模激增,部分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甚至一度超过千亿元。

盈亏同源,在此后的调整行情中,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最大回撤超过40%。昔日百亿级基金一地鸡毛,投资者亏损惨重,主动权益类基金也遭遇信任危机,连续多个季度遭遇净赎回。

如今的回暖,让基金从业者更为理性。“主动权益类基金今年终于打了翻身仗,但要保持对市场的敬畏,要认清自己的管理边界,别把赚到的钱再亏回去了。”某从业多年的基金经理感慨道。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主动权益类基金未来将分化严重,资金将涌向绩优基金,投资者会“用脚投票”。基金经理要具备超额收益的挖掘能力,否则投资者将转向费率更低、风格更清晰的指数基金。同时,基金公司要搭建一体化投研体系,形成投研合力,在宣传上则要保持克制,真正从专业角度出发陪伴投资者。

监管层已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5月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指出,出台基金公司绩效考核管理规定,要求基金公司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的考核权重。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对比海外市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资产管理机构追求阿尔法的关键,在于构建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这是一家机构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申万菱信基金董事长陈晓升说。

责任编辑:陈琼枝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