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央行呵护资金面暖意浓。7月15日,央行开展3425亿元逆回购操作,并按计划启动总规模达14000亿元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分析人士表示,央行操作节奏前移、政策沟通增强,释放出稳预期、稳信用的政策信号,有助于缓解流动性扰动。随着资金面保持平稳,债市修复窗口有望逐步开启。
加量操作、节奏前移,稳市场预期
近期央行持续呵护税期资金面,释放出政策操作节奏前移、加力稳信用的信号,有助于缓解政府债发行高峰期的流动性压力,稳定市场预期。
7月15日央行公告称,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3425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4%。当日,公开市场有690亿元逆回购和1000亿元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当日实现净投放1735亿元。
此前一日,央行公告称,于7月15日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14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其中3个月期8000亿元、6个月期60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7月买断式逆回购到期量共计12000亿元(其中3个月期7000亿元、6个月期5000亿元),本次操作将带来当月净投放2000亿元,为央行连续第二个月加量续作。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央行7月再次选择在月中披露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计划,表明此类操作的节奏已从“月末公布”逐步转向“月中公布”。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政策操作的前瞻性与透明度,也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释放积极信号。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框架持续调整优化,央行与市场的沟通不断强化,3月MLF首次提前公告,稳定市场预期,流动性就此开始转松。此次央行再度于月中提前公告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表明以后增强政策沟通将成为常态。
从操作意图看,王青表示,当前政府债发行仍处高峰期,对流动性形成阶段性压力,而在5月降准释放约1万亿元长期资金后,央行连续两个月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有助于稳定资金面、保障政府债顺利发行,更重要的是释放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力的信号,彰显出政策面推动“宽信用”的意图。
7月资金面扰动因素增多
央行的加量操作或为应对7月多重流动性扰动因素。
温彬解释,当前市场面临较为显著的资金缺口:一方面,7月前两周央行已通过逆回购累计净回笼1.7万亿元,还有待回笼的中长期资金。MLF方面,15日和25日分别到期1000亿元和2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共计1.2万亿元到期;另一方面,税期扰动将至,7月作为缴税大月,近几年的缴税规模均在1.7万亿元至1.9万亿元。此外,伴随地方债发行提速,7月政府债净融资额预计仍在1万亿元以上,均对流动性有所扰动。
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表示,本周市场流动性或面临多项扰动叠加,包括买断式逆回购到期、政府债净缴款、税期走款、MLF到期及同业存单集中到期等。
长江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赵增辉表示,7月资金面扰动主要集中于税期等。7月作为季初月份,税期会面临按月度征收和按季度征收税种的叠加申报,预计税期走款对流动性的扰动相对更加明显。
不过,税期影响仍属温和扰动。华西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肖金川解释,7月历来是缴税大月,但历史数据显示,税期对资金面的扰动整体可控。以代表性品种R007为例,税期三天的波动区间通常在正负2个基点内。
整体看,资金面扰动可控但需密切关注边际变化。多位分析师认为,当前同业存单续发节奏平稳,政府债发行节奏亦较为温和,对资金面的冲击相对有限。在政策呵护下,资金利率或仍以稳定为主,但央行如何平衡扰动节奏与流动性预期,将成为影响市场情绪与资产定价的重要观察点。
债市修复窗口有望开启
债市方面,在上周债市承压的背景下,市场对资金面走势高度关注。分析人士表示,央行买断式逆回购落地,为债市带来利好。若资金面延续平稳甚至偏松态势,有望为债市带来修复契机。
截至7月15日收盘,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1.4个基点报1.861%,10年期国债下行1.16个基点报1.655%。
孙彬彬表示,当前DR001维持在1.3%左右的利率水平下,1年期AAA同业存单收益率仍在1.6%以上,具备一定配置吸引力。不过,考虑到近期权益市场走强,对债市形成一定资金分流效应,叠加部分资金扰动因素尚未完全出清,债市下行节奏或较为“颠簸”。他建议,采取“逢调增配”策略,静待扰动因素结束后的更好入场时点。
肖金川认为,债市的节奏关键仍在于资金利率。如果资金面保持平稳,甚至进一步走低,可能带动债市行情快速修复;反之,则可能延后债市企稳时间。
分析人士认为,总体来看,尽管短期内债市波动有所加剧,但在政策呵护与资金面预期稳定的背景下,下半年债券配置机会将逐步显现,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利率变化与政策操作节奏,择机布局中高等级信用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