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重要基地投产 内蒙古赤峰打造“新石油”战略枢纽|新能源新观察
能源资讯

来源:中国财富网 0 发布日期:2025-07-10

7月8日,在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化工园区内,随着全球首罐绿氨发车并获得国际认证,152万吨绿色氢氨项目首期32万吨正式投产。

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零碳氢氨项目,通过将风光发电转化为可储运的绿氨,为我国绿色氢能发展和绿色能源革命提供新路径。

绿色氢氨醇被业内成为“绿色石油”,也称“新石油”,是绿色化工、航运和钢铁等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脱碳形式。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我们在赤峰建设‘新石油’产业基地,将会捕捉戈壁滩源源不竭的风和光,转化成绿色燃料来驱动世界。”

图片1.png

全球首罐绿氨发车 

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绿电直连新模式

如何更好地利用风光资源,一直是整个新能源行业都十分关注的话题。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全年弃风电量约为43.5亿千瓦时,弃光电量约为12.4亿千瓦时,虽然较2023年同期分别下降64%和64.6%,但局部地区弃风弃光问题仍较为突出。

特别是“三北”地区,虽然集中了全国85%的风光资源,但本地消纳能力不足30%,外送通道建设滞后导致“窝电”频发。

“远景施工项目的建成投产,对于正在探索的绿电直连,先进离网制氢氨醇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转型经验。”赤峰市能源局局长王伟东在接受中国财富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是目前极少数能够真正在实际商业运营中大规模、低成本、稳定生产绿色合成氨的基地。该项目核心在于构建一条完整的“绿电-绿氢-绿氨”零碳工业链条。通过自建的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站(风、光、储一体化)产生绿色电力,绿电驱动先进的电解水制氢设备,大规模制备高纯度绿氢。绿氢再与氮气在新型合成塔内催化反应,最终产出零碳的“绿氨”,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

AI赋能动态生产:破解风光波动难题

绿色氢氨项目最大的困难是新能源波动性和化工生产稳定性之间存在耦合难题。针对这一问题,远景能源氢能总工程师张健介绍说,远景自主研发的ENOS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是全系统的智能心脏,它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能源指挥家”,实时感知并准确预测风光能源的脉动,并以秒级速度进行人工智能运算,提前指挥工厂内部的每一个生产单元完美协同,真正实现“荷随源动,源随荷动”。

他进一步解释说,这个项目里还有远景自主研发的AI气象大模型,能够让 Enos的智能操作系统更好地实现从发电端、辅能侧,再到全链模式全链条的协同,所以能够把间歇性的绿电变成稳定可靠的工业类能源输入进去。

绿色液氨商业化推进的前提,还在于未来是否具有成本优势。“我们生产的绿色液氨,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是当前最经济高效的大规模储能方式之一。”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在启动仪式上介绍说,以一个氨罐为例,仅需1.5亿元投入即可储存相当于1亿度电的能量,而同等电的储能成本则需要600亿元。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娄益民表示,“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商业上需要的突破。”未来绿氢绿氨的商业化已不再遥不可及,“新石油”也不会仅是一句口号。

图片2.png

远景绿色氢氨项目

据了解,远景的绿色氢氨项目未来还将面向海外,为其他国家及地区提供相适应的零碳氢能产业园。

产业链协同:打造零碳经济生态圈

“远景赤峰绿色氢氨项目实现了风光储与绿氢氨生产的高效耦合,为当地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赤峰市委副书记、市长栾天猛表示。

目前,全球大部分的氢能仍依赖化石燃料,赤峰项目则以100%可再生能源制氢。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远景氢能市场产品线总裁郁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项目不仅验证了绿氢的经济性和系统稳定性,也为传统化工脱碳提供了现实路径,带动了千亿级绿色产业集群发展。

赤峰市属于国家二类风光资源富集地区,地区年风电、光伏等效利用小时数最高分别可达4000小时、2000小时,新能源可开发空间在5300万千瓦以上。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赤峰新能源产业起步早。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远景蒙新集团总经理李威介绍说,赤峰零碳产业园不光是氢能的产业,它更是一个绿色的系统装备。据他介绍,四年间,远景在内蒙古投资了近300亿元,为内蒙古的绿色产值贡献超过200亿元。

据了解,赤峰作为蒙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积极推动绿电变绿氢绿氨绿醇,全面打通了“风光资源—绿电转化—高载能产业”发展路径,吸引慕帆动力等企业入驻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区,形成了属地化的绿电制氢产业链。

王伟东强调,未来赤峰还将加速新能源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争取到2025年底,全市新能源总装机规模实现翻一番,达到2000万千瓦;力争“十五五”期间,全市新能源总装机规模在“十四五”基础上再实现翻一番,达到4000万千瓦。(吕天玲 实习生王妙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