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资讯 > 正文

“北京民族之夜”点亮首都文化夜经济新地标

2025-05-23 16:47 来源: 中国财富网        作者: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夜幕降临,北京北四环的灯火渐次点亮。在毗邻鸟巢、水立方的150亩土地上,一座以民族文化为魂的沉浸式夜游演艺小镇——“北京民族之夜”正在焕发新生。

当民族文化遇见数字科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北京民族之夜”悄然展开。景区以非遗活化为根基,将28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深度融合,通过建筑复刻、光影叙事、场景交互等方式,构建出虚实交织的文化体验空间。

步入“北京民族之夜”(南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复刻的少数民族建筑群:土家族吊脚楼、纳西族院落、新疆苏公塔、大理三塔……不同民族的建筑景观错落分布,串联起一条横跨中国大地的文化长廊,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广博与交融。

图片1.png

图为少数民族建筑景观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让静态的历史‘活’起来。”民族之夜董事长单学家介绍。景区借助数字光影、3D裸眼天幕、智能雾森等前沿技术,将静态历史转化为动态叙事。

非遗自贡彩灯“生命之树”与“赛博生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结合;激光投影在云冈石窟的崖壁上勾勒出飞天壁画;智能雾森系统营造出缥缈仙境;60米高的音乐喷泉随《民族汇盟》舞蹈节奏起伏,水幕舞台上的演员与数控水柱共舞……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密钥。

图片2.png

图为音乐喷泉

每晚16:30至22:00,近百场演艺在此轮番登场,以沉浸式体验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舞蹈秀《民族汇盟》通过AI向导引领游客穿越时空,在汉唐风韵与现代光影中展现各民族共生共荣;实景剧《万国来朝》以大明航海为背景,以武打大戏与歌舞演绎重现历史盛景;史诗秀《女皇驾到》融合神秘仪仗与惊险特技,演绎跨越地域的文化传奇;情景剧《新上海滩》则以民国霓虹为幕布,交织革命叙事与时代风情。

图片3.png

图为舞蹈秀《民族汇盟》

与此同时,散落园区的快闪舞台更添灵动:苗族非遗绝技“赤脚走大刀”以15米斜刀上的倒立动作震撼全场;川剧变脸大师零距离互动,瞬息万变的绝活令人屏息;敦煌舞蹈《反弹秘笈》以飘逸舞姿再现壁画神韵;那达慕晚会的呼麦与骑马舞,则将草原的豪迈注入夜色。

图片4.png

图为川剧变脸

特别设计的互动游戏成为流动的文化纽带:NPC(由真人扮演的“非玩家角色”)身着各族服饰与游客“手令对弈”、挑战“骰王争霸”,银票互动游戏让古老民俗焕发新趣。“这些演出不是简单的文化堆砌,而是用鲜活的方式让传统走进现代生活。”民族之夜艺术总监官明军强调。

作为北京“夜经济”的标杆项目,“北京民族之夜”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还构建了“逛吃购娱”的一站式生态圈。民族小吃街上,新疆红柳烤肉、东北非遗烤三宝等50余种美食香气四溢;文创街区内,东巴纸灯、苗族银饰、老北京兔儿爷等手作让文化触手可及;儿童游乐区的射箭、套圈游戏,以及民族艺术博物馆的互动展览,则为家庭客群提供了多元选择。

图片5.png

图为民族文创街

作为北京中轴线北延的重要文旅节点,“北京民族之夜”与鸟巢、水立方共同构成“黄金三角”,在中轴线上展开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盛宴。通过“演艺+文旅+商业”的模式,项目推动奥南片区从赛事中心向文化消费中心转型。“我们计划引入更多民族地区的文化IP,打造常态化文化交流平台。”民族之夜运营团队透露,6月的国际音乐会、7月的民族艺术节等主题活动已排上日程。(文/金丹依)

责任编辑:闫梅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