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在跨境外贸商家看来,要在当前的外贸环境中保持竞争力,最终还是要聚焦制造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中国外贸的标签从“性价比”向“质价比”转变,同时进行多元化市场布局
5月13日,跨境电商板块表现活跃。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多家跨境外贸商家了解到,来自美国的沟通询盘积极,不少商家收到了补货订单。受访商家反馈,仍会进行多重准备,从供应链、海外仓、新兴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全球化布局。
爽快下单 美国客户来补货了
5月12日晚,在阿里国际站上经营房车遮阳棚生意的外贸商家丁林锋收到了美国客户一笔10万美元的新增订单,另一位美国客户也表示将在本周内确定是要一个柜(集装箱)还是两个柜的新增订单。这意味着,不到12个小时,丁林锋获得的来自美国客户的新订单总额有望超过40万美元。
丁林锋告诉记者,已有外贸同行开始“抢柜”发货。相较而言,海外客户的补货需求更为迫切。
外贸商家熊伟平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作为一名在阿里国际站上经营了6年家居建材外贸生意的资深商家,他感受到来自美国的询单明显增加。12日晚,熊伟平带领团队对美国潜在客户又进行了一轮新的“盘点”。“尤其是此前持观望态度的一批美国客户,我们将对他们的需求再跟进一轮。”熊伟平告诉记者,他对美国订单量“再往上走一波”很有信心。
“美国中小买家,真的离不开中国工厂,这背后是中国完善的供应链。”熊伟平告诉记者,此前,他的美国客户也在当地和东南亚寻找“平替”的供应商,但最后还是要回到他这里下单。刚刚过去的4月,他的订单额同比增长10%,其中近六成来自美国市场。
“公司的康养机器人产品在美国有意向客户。只要有客户和利润,有竞争力的中国产品依然可以走向全球市场。”浙江孚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贾国强自信地说。
“重仓但不全仓” 跨境电商淡定以对
在熊伟平看来,要在复杂多变的外贸环境中保持竞争力,最终还是要聚焦制造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中国外贸的标签从“性价比”向“质价比”转变,同时进行多元化市场布局。
“对于美国市场,依然重仓但不会全仓。”熊伟平计划在维持美国销售额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对美国市场的销售占比降低到50%以下。
丁林锋表示,企业应进行全球化多元市场布局。近3年来,综合评定国际市场的品类需求,做相关产品的匹配性开发,已成为他的必修课。
防范潜在风险 积极应对挑战
面对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风险,国浩律师(合肥)事务所合伙人童磊提醒广大商家,目前企业的税收成本仍具有不确定性,贸易环境变化意味着利润率的调整。不仅如此,外贸企业也会面临隐性成本增加的风险。对于中小商家来说,应对相关调整造成的合规成本增加,订单碎片化及由此增加的物流成本等,都要保持密切关注。
童磊建议中小商家建立弹性的供应链体系,如在供应链合同条款中嵌入“关税浮动价格联动机制”,同时关注免税仓等政策。
目前,包括跨境支付、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关注外贸客户的影响和反馈。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此前表示,将督促机构做好跨境电商、海外仓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支持发展专属保险,引导银行推出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