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比亚迪通过绿色足迹抵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10亿棵树。”9月21日,比亚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帖子引发热议:截至2024年9月,比亚迪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一片厄瓜多尔国土面积大小的森林一年碳吸收量。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大潮中一马当先的比亚迪,对于海外ESG实践同样毫不含糊。ESG实践,正成为中国企业在加快全球化布局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中国企业掀起新一轮出海热潮,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上去,迈入出海2.0时代。出海模式升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ESG实践,持续扩大朋友圈。在成长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过程中,如何共建、共享,加强本土化建设,进行社区沟通,成为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新课题。
中企出海新名片
作为出海老兵,联想集团副总裁、全球电脑与智能设备首席质量官王会文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2004年联想集团进入全球化发展阶段后,我们就前瞻性地将ESG实践和数智化转型作为应对出海不确定性的关键策略,率先实践并验证了数智化转型与ESG相互促进的‘双轮驱动’出海模式。”
无论是2004年“蛇吞象”并购IBM PC业务这一经典商业案例所具备的价值,还是将全球化与本地化深度结合打造中企出海品牌的方法论,或是从全球PC之王转型成为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的过程,联想集团对ESG的高度重视与实践深深影响着中企出海后继者。
“中国企业在面对出海新阶段时,ESG成为了新名片、新支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中心主任陈玲在近日举行的中国企业“新出海”专题报告发布会上说,如今中国企业出海要被当地市场接受,不仅需要技术领先、具备成本优势,还需要有绿色供应链,履行社会和环境责任。这一趋势也使得出海企业更注重ESG信息披露。
在中国企业发布的ESG报告中,海外ESG实践已成为重要内容。如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9月6日发布的首份ESG报告,讲述了公司海外工程项目如何减少环境影响,帮助当地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发展属地化用工等ESG实践。
在巴西玛瑞蒂光伏项目开工建设前,电建国际在项目现场找来10名生物学家、10名考古学家,以及几名兽医,对周边野生动物开展救援和保护工作。电建国际还为巴西圣保罗地铁2号线设计了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为波兰E75铁路沿线生物采取了多样性保护措施,为当地珍稀动植物筑巢、搬家,避让或保护古树。
出海进入2.0时代,也意味着中国企业要通过本土化真正走进去。从2001年加入WTO后的制造、贸易类企业出海,到2008年开启的资本出海,再到近年来新能源产业、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出海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带动供应链、品牌、商业模式出海,中国企业的出海方案从制造到研发、营销、投资、并购,本地化生产与经营不断延伸,加深出海深度、拓展全球化边界。
“以前产品出海,企业面向的是海外消费者;现在供应链出海、海外建厂,企业与当地市场更深入地接触,其中涉及供应链责任、员工管理、社区关系等诸多ESG议题。”商道融绿董事长、商道咨询首席专家郭沛源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监管与投资推动
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使得中国绿色产业乘势而上,获得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各国相关政策法规带来了更严格的ESG监管要求。
陈玲表示,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的企业中有九家是中国企业,风电装机容量前十的企业中有六家是中国企业。在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企业所处的位置已经不同了。从新能源汽车专利数量看,中国2021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在可再生能源专利数量上,中国2015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新三样”的出口形式也从产品出口发展为海外建厂,甚至建立研发中心。与此同时,“新三样”在面对欧盟新电池法、可持续发展披露政策时,首当其冲。
中国企业出海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并非新鲜事物,但具体内涵在发生变化。郭沛源表示,十多年前,中国企业出海最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议题是采矿过程中的冲突事件和企业与社区的关系;而《巴黎协定》签订以来,人们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加上可持续发展披露框架的全球化标准出台,ESG所代表的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要求被广泛提及。
以ESG监管要求最为密集的欧盟市场为例,《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从2023年1月5日起生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2023年10月1日开启了过渡期;2024年5月欧盟理事会批准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并于7月生效,在欧盟境内达到营业额门槛的中国企业也将适用,该指令要求企业及其上下游合作伙伴预防、终止或减轻对人权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将尽职调查程序纳入企业制度。
在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相继推行可持续发展报告强制披露制度。在全球范围,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在2023年6月发布了IFRS S1及IFRS S2两项可持续发展披露框架,作为全球ESG标准基线,有望被多国采纳。
出海企业对ESG的重视也来自品牌建设的需求。国际调研机构益索普发布的《2022中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将中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驱动因素前五归纳为: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服务、以公正和有道德的方式做生意、尊重并保护消费者隐私、成为有吸引力的雇主、对环境负责,涵盖了ESG关注的主要核心议题。
国际评级机构GRESB中国首席代表邓耀华告诉记者,ESG与企业海外项目的融资成本密切挂钩。“中国市场目前有超过70家企业和基金参加GRESB评级,除了品牌宣传的目的,主要驱动因素来自国际投资人或海外银行的要求,被投或融资项目需要达到一定的ESG指标。”邓耀华表示,根据2023年GRESB参评者所在地分布,目前对ESG评级最为看重的前三大地区是欧洲、北美、亚洲,关注项目评级最多的亚洲国家包括日本、中国、印度。“这些区域的投资人和金融机构,以及一些多边开发银行,往往会有较严格的ESG要求。”他说。
企业海外项目提升ESG评级,往往意味着项目与本土供应链有更深入合作。“绿色供应链、建筑材料的碳足迹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项目方建立当地的绿色建材供应链非常关键。另外,项目如何与当地员工和社区邻里保持良好沟通,促进员工健康和福祉,保障施工安全,都是评价指标。项目在当地采购绿电,或者部署分布式光伏,这些也是我们的加分项。”邓耀华说,可持续发展评级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企业3到5年的持续耕耘。
用ESG交朋友
郭沛源表示,中国出海企业可以回顾过去三十年外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史为鉴启发当下出海的思路。十多年前,可口可乐提出收购汇源,达能与娃哈哈产生纷争,引发人们对外企并购本土头部公司的讨论。而近几年,外企开始思考如何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可口可乐提出“We Care”口号,大众集团等外企提出“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当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别人眼中的外企,同样需要思考如何在一个地区长期发展、融入当地的问题。
中国企业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便是如何进行社区沟通。“在社区问题上,中外企业采取的沟通策略截然不同。很多企业通过与当地政府成立联合办公室,来化解社区矛盾、完成社区沟通。外企则会安排专人负责社区关系维护,与当地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建立沟通联系,根据当地需求提供资助教育、修桥铺路等支持。在过去,前一种策略一定是最快、最有效的,但在如今的海外市场,社区组织的影响力更强,或许更需要学习后一种策略。”郭沛源说。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亚太区总代表刘萌对记者表示,中国企业出海不能忽视共建、共享理念,应与海外投资运营地的利益相关方加强合作,共享可持续发展红利,可以帮助企业行稳致远。
例如,提供服装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杰克科技,在“编织未来”女性赋能项目中向津巴布韦Goromonzi社区捐赠缝纫机,并免费为有需要的妇女提供相应培训。复星集团发起的复星公益基金会,与华友钴业共同启动“康惠社区”社区健康项目,驱动复星医药捐赠了价值3万美元抗疟疾药物,帮助津巴布韦社区减少流行病传播。海尔智家在越南市场深耕,赞助选美比赛以及加强冰箱的冰冻技术,支持社区发展,赢得本地用户认可,并创立了本土化品牌AQUA。
电建国际通过设立区域总部、国别子公司等方式,进行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资源的属地化、全球化配置。电建国际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唐玉华对记者表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加强合规管理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ESG管理体系,健全国际业务合规管理机制,在走出去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对社会、环境、员工等方面产生影响,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中国企业出海要懂国际经贸规则,懂得如何在世界规则的前沿与跨国公司博弈。同时,我们要做饭大家吃,中国企业走到哪儿,产生的收益有中国企业的一份,有东道国企业的一份,有第三方合作企业的一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表示。
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企业“新出海”专题报告》认为,企业可以在出海前制定一份“ESG行动地图”,建立和完善治理架构、信息管理系统,确定出海目的地的优先发展需求和重点产业,识别具有发展需求和潜力的重点区域,确定ESG实质性议题,建立并持续推进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