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当产业发展步入瓶颈期,往往需要以新模式突破困局,打造新的增长引擎。”近日,天山股份总裁赵新军在世界水泥协会2024年度大会上表示,对天山股份而言,最好的新模式就是走出国门、放眼全球、加快布局。
2022年以来,中国水泥行业在历经高速发展期及平台期后,步入下行期:水泥供给量大、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利润被不断压缩。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积极“出海”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
与此同时,面对即将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天山股份、中材国际、华新水泥等水泥产业链公司制定了清晰的绿色低碳目标,围绕“碳减排”各显其能,加码布局。
突破困局 国际化布局正逢其时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中国水泥工业先进产能加速‘出海’,有利于提升世界经济和产业活力,促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世界水泥协会主席、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魏如山表示。
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水泥企业加速“走出去”,海外熟料产能扩张至6465万吨,同比增长35%。华新水泥、西部水泥等企业的海外产能明显增加,海外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
从各家上市公司年报中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比如,华新水泥2023年实现营收337.57亿元,同比增长10.79%,其中海外业务实现营收54.39亿元,同比增长30%。海螺水泥2023年全年海外业务营收为46.71亿元,同比增长17.75%。天山股份2023年海外区域营收为8.05亿元,同比增长41.07%。
“当下时点,正是国际化的极佳时间窗口。”赵新军直言,海外发展可以从红海走向蓝海,开辟新市场也能对冲单一市场的周期下行风险。尤其是一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和工业化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需求潜力较大。
此外,海外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从各企业海外业务的表现来看,海外市场的供需关系显著好于国内,毛利率高,使得企业盈利能力更强。并且,中国的水泥工业在全球范围居领先地位,具备可复制的先进经验,易于在海外获得竞争优势。
“基于此,天山股份正积极扩大视野,围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与行业内和上下游企业携手‘出海’,打造公司新的增长极。”赵新军说。
金隅集团在月初接待了机构调研,在谈及公司收购中非建材的背景及海外市场的后续发展规划时,公司表示,作为北京市属大型国有控股产业集团,公司一直关注并谋划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的相关事宜。后续,公司将充分发挥中非建材的海外投资平台作用,综合分析风险收益情况谨慎决策,审慎地拓展海外布局。
水泥大数据研究院首席分析师郑建辉表示,未来非洲、中东等地区仍有增长空间,实力较强企业应择机加快出海步伐。
碳交易在即碳减排各尽所能
“碳减排”则是上海证券报记者在现场听到的另一个高频词。“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水泥行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更是未来水泥工厂的底线和生命线。”赵新军直言。
水泥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主动落实“双碳”要求是服务国家战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创新合作模式,将行业生态建设由自觉行为转变为市场行为的关键点。
当前,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扩容”的各项措施正紧锣密鼓展开。4月初,生态环境部就《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水泥熟料生产》公开征求意见。水泥行业成为继铝冶炼行业之后,又一个进入核算和核查指南征求意见阶段的行业,这意味着距其加入全国碳市场又近了一步。
赵新军表示,由能耗双控阶段过渡到碳排放双控新阶段是发达国家水泥行业所走过的路,中国水泥行业即将经历一次。这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运行质量和实现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全行业企业都应有所准备,向着碳中和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记者注意到,水泥行业正围绕“碳减排”加码布局,头部企业绿色低碳目标清晰。据中材国际董事长印志松介绍,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系统集成商,正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替代原燃料减排、碳捕集储存利用、“零电”矿山等方式,赋能水泥工业“绿色、低碳、数字、智能”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赵新军表示,天山股份正积极围绕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和全过程管碳的总体思路推进相关工作,探索电氢耦合、富氧燃烧等技术项目可行性。天山股份目前已建成全国单线规模最大的青州中联年产2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项目,正在研发CCUS技术和碳化工产品,努力把碳变成优势资源。
华新水泥则在4月底完成了全国碳市场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碳资产回购交易,交易规模达1亿元。融资资金将投向降碳技术改造和生产系统升级,以进一步深挖减碳技术潜力,提升能源利用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主营产品碳排放强度。
碳减排目标方面,海螺水泥计划202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熟料工序)强度较2020年降低6%。华新水泥力争2030年单位产品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超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