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将进酒Bar > 正文

“孤勇者”王安石:可惜风流总闲却 千古功过任评说

2022-09-02 18:55 来源: 中国财富网        作者:九公子的桐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11.png

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汴京集贤院,一场持续多日的追逐赛又开始了。

一位年近四十、不修边幅的中年男子闪转腾挪,灵活穿梭在办公室的走廊桌椅间。紧随其后的,是抱着宋仁宗任命诏书的差吏,气喘吁吁地喊道,“王大人,您别跑了,快接了诏书吧!”

眼看差吏越追越近,中年男子一个闪身,躲进了厕所。

良久,守在厕所门口的差吏始终不见人出来,一气之下,把诏书放在办公桌上就走了。

中年男子听见差吏走了,赶忙从厕所出来,结果发现诏书正明晃晃地摆在桌子上。他立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追上差吏,把诏书塞进其怀里,扬长而去。

2.jpg

(来源:摄图网)

回到办公室后,他给宋仁宗连上七封奏折,表示对任命的“同修起居注”职务无法胜任,坚决辞谢。算上之前已经提交的,他前前后后共交了十二封辞呈。

后来,他的朋友看不下去了,“介甫啊,总躲厕所抗旨有点过分了!适可而止,给朝廷留点面子,赶快从了吧!”

他勉强应允。

这位行事别具一格的中年男子便是王安石。

抗旨不遵不过是他传奇人生中最“寻常”的一个片段,他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又戛然而止的改革,被誉为“十一世纪伟大改革家”;他推动诗文革新运动,一扫文坛浮华余风,位列“唐宋八大家”;他集“古今中外赞誉不断”与“身后骂名空前绝后”两极评价于一身,千秋功过难评说。

3.png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汴京街边的小酒馆中,刚刚参加完科举考试的考生们正把酒言欢。

忽然,一名小吏策马而至,对其中一考生耳语几句,此考生郁闷长叹,“哪个小子抢了我的状元!”

这位考生叫杨寘,才学渊博,此前已连中解元和会元,对夺得状元势在必得。他的哥哥恰是当朝宰相的女婿,他便托哥哥提前查了名次,排名第四,状元是王安石。

没想到,几天后放榜,杨寘惊喜地发现自己成了状元,而王安石则变成第四名。

原本,王安石的文章被主考官们认为质量最好,应得状元,然而试卷在给宋仁宗审核时,却出了意外。

王安石试卷中用了“孺子其朋”的典故,出自《尚书》中记载的周公对周成王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孩子啊,和大臣打交道,要把他们当成朋友一样真诚对待。”

周公是周成王的叔叔,这样教诲晚辈当然没问题,但22岁的王安石对三十多岁的宋仁宗这样说,宋仁宗就不高兴了。

于是,王安石被取消了状元名次,而榜眼、探花都是在职干部,按规定不能录为状元,他和第四名的杨寘便换了名次。

在那个“科举大过天”的时代,王安石并没有将痛失状元当回事,他甚至一生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

对于王安石来说,科举不过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阶段,名次没什么可计较的。在他心中,有着比科举更重要的事情。“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王安石不求功名,只一心想做能辅佐尧舜禹的贤臣。

此次科考后,王安石被任命为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也就是扬州市政府秘书。按照规定,四年任满后,王安石可以提交进京入职的申请。

但王安石没有将无数人趋之若鹜的京官放在眼里,他放弃申请,接着在宁波鄞县做了三年县令,任期满后,又被任命为舒州通判。

在此期间,宰相文彦博、翰林学士欧阳修等官员多次推荐他入京任职,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但他在地方的政绩实在太出色了,最终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宋仁宗一纸诏令,任命他为集贤院校理,也就是国家图书馆高级研究员。这个职位看起来不起眼,在宋朝却是升任核心职位的捷径,向来被士子看重。

王安石依然不想干,连上四道辞呈,理由是家里人口多,京城消费高,养不起一大家子人。

朝廷表示,这好办,给你个待遇高、油水多的“肥缺”——群牧司判官。

正当王安石又想找理由拒绝时,欧阳修看不下去了,“差不多得了啊,再推辞下去皇帝就没面子了,先应下来吧。”

王安石勉强从了。

在任群牧司判官的两年时间里,王安石继续提交了十多次辞呈,坚决要求去基层、去地方工作。这次,他不再找托辞了,而是给出了真正的理由:不想在京城机关混吃等死熬资历,希望将自己的政治热情、所学所用在基层释放,用实际举措改善百姓生活。

3.jpg

(来源:摄图网)

从22岁入仕到49岁出任宰相,27年时间里,王安石先后在扬州、鄞县、舒州、常州、江宁等地任职,始终大胆创新、积极变革,出台了多项切合当地实际的政策。

在鄞县做县令时,王安石尝试实行公粮借贷,在农户青黄不接时,由政府将粮食贷给农户,等秋收后再付息偿还。这一举措既让农民渡过难关,又增加了政府收入,也成为青苗法的雏形。

在王安石30岁那一年,他攀上杭州飞来峰,写下流传千古的《登飞来峰》,抒发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豪情。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png

公元1067年,47岁的王安石再次接到朝廷召他进京的诏书。这次,他没有拒绝,立即赴任。

这一年,刚刚做了四年皇帝的宋英宗去世,20岁的宋神宗继位。此时,北宋已经建立108年,冗官、冗兵、冗费三大弊病日益凸显,留给宋神宗的是个积贫积弱的烂摊子,“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国库已经没钱了,宋朝没有退路了。

宋神宗年轻气盛,一心想要励精图治,变法图强,重振祖业,积极寻找能够实现富国强兵的贤臣。

此时,王安石经过20多年基层任职的实践积累,已形成变法改革的整套理念与思路。实际上,早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曾上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上时政疏》,陈述改革设想。然而两封信均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如今,王安石遇到一心求变的宋神宗,两人一拍即合。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拉开帷幕。

在王安石看来,国家贫穷的根源,主要在于生产过少,而非开支过多。要想增加财政收入,富国强兵,需要积极开源,抑制土地兼并,扩大税收来源。

对此,王安石提出了包括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坊场法、将兵法,以及设军器监、扩大茶盐专卖、改革科举制度在内的十多项改革措施。

虽然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却“泥沙俱下”,出现了与变法初衷背道而驰的情况。

本意是缓解农民高利贷压力的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强行摊派,甚至提高贷款利息,反而增加了农民负担。

本意是维护治安、建立全国军事储备的保甲法,却被很多民众误解为要被拉去打仗,人心惶惶,甚至有人自断手腕来逃避。

公元1071年,京城甚至出现了群众闹事。来自东明县(今河南兰考县)的上千名农民,因不满变法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来到京城告状。部分愤怒的群众甚至闯入王安石家中闹事。

此时,在朝廷上也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围绕变法展开激烈争论,王安石遭到了反对派的猛烈攻击。

一日上朝时,谏官吕诲狠狠地参了王安石一本,列举王安石的十大罪状,从对皇上傲慢无礼、独断专行,到结党营私、企图专权,认为他“大奸似忠,祸国殃民”。

这份弹劾一出,震惊朝野。此时,变法还在筹划阶段,无条件支持王安石的宋神宗大怒,将吕诲贬谪出京。

5.jpg

(来源:摄图网)

又一日退朝后,谏官唐垌当着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面,控诉王安石的六十多条罪状,每说完一条,便和王安石对质,“我说得对不对,有没有这回事?”

期间,宋神宗多次阻止,唐垌非但不听,反而越说越激动,“不说完,我今天是不会走的!”

待控诉完毕王安石的罪状,愤怒的唐垌不顾君臣大礼,指着宋神宗说,“您要是不把王安石罢免,皇帝的位置也坐不久!”

说完,扬长而去。

反对变法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三朝元老司马光坚定地站在对立面,后起之秀苏轼、苏辙、黄庭坚、曾巩,甚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也都对变法颇有微词。

王安石素有“拗相公”之称,他一向倔强执拗,认准原则不妥协,他无视这些反对声音,依然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

6.png

公元1074年,变法实行的第五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长达十个月旱灾,百姓流离失所。

朝中大臣认为旱灾的出现是因为变法不合民心天意,要求尽快结束变法。

王安石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水灾、旱灾都是自然现象,连尧舜时期都无法避免,朝廷应尽人事以应对灾害。

然而,面对天灾,原本坚定变法的宋神宗开始左右摇摆,甚至已经准备废除一些没有达到效果的新法。

在这关键时刻,一幅名为《流民图》的画作到了宋神宗手上:画卷上的流民瘦骨嶙峋、衣不蔽体、痛苦不堪,有的人甚至双脚拴着铁链在砍树挣钱,以偿还青苗贷款……

与《流民图》一起献给宋神宗的还有一封奏表,写道,天下大旱皆因王安石变法让百姓流离失所,违背了天意。画作的作者更以人头担保,如废除变法,必天降甘霖。

宋神宗看完画作泪如雨下,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结果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他决定,停止推进变法。

巧的是,诏令刚出,京城便开始下雨。

不止是大旱,这段时间还接连出现华山山崩、彗星出现等异象,变法几乎尽失人心。

元宵节灯会,王安石陪宋神宗赏灯,却被侍卫从马上赶了下来,他的随从和马也被打伤。

王安石心灰意冷,罢相回家。

罢相十个月后,经过变法派的争取,宋神宗也有意继续推进变法,将王安石召回继续做宰相。

再度回京,王安石的心态已发生变化,在途经瓜洲时(今江苏邗江),写下了《泊船瓜洲》。他没有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一往无前,尚未返京,已然惦记回家。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再度拜相后,原本亲密无间的宋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已出现嫌隙和猜忌,默契大不如前。

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各种利益纷争,弟子吕惠卿为了宰相位置,甚至处心积虑陷害王安石。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也在这时去世了。

此时,距王安石开始变法已经十年,他为了国家富强殚精竭虑,却一直被反对派花样“泼脏水”。内外交困下,57岁的他身心俱疲,大病一场,再次辞去宰相一职,回到南京。

尽管王安石离开了朝廷中心,但宋神宗依然保留了变法的相关举措。然而天不假年,也许是积劳成疾,王安石罢相后的第九年,宋神宗去世,年仅38岁。

年幼的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尽废新法。

王安石对新法被废有所准备,一直比较平静,但听闻与宋神宗反复研究两年才实行的免役法被废时,一声叹息,“亦罢至此乎!”

客观来说,虽然变法出现了一些执行不当的方面,但整体来看,还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在经济方面,北宋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开始有盈余,物价趋于稳定,社会呈现了此前数十年未有的繁荣景象;在军事方面,军队战斗力增强,在多场对外战争中获胜。

7.jpg

(来源:摄图网)

历史学家黄仁宇这样评价这场变革,“王安石的变革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

图片1.png

退居南京后,王安石过上了另一种生活。

每日,他骑着小毛驴,带着几个烧饼,或去钟山登高望远,欣赏美景;或在山水田园间游走,读书吟诗;或探访定林寺,与僧人礼法。

没有俗务的侵扰,王安石专心于文学和诗词创作,创造了“半山体”,达到了“雅丽精绝、脱去流俗”境界。

他写的梅花诗,虽语言朴素,却清新细腻、含义隽永,堪称咏物诗佳作: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他登上金陵古城,面对壮丽的金陵风物,感叹历史兴亡,物是人非,提笔写下被赞为“金陵怀古绝唱”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在离南京城和钟山均为七里的地方,王安石为自己建了座小房子,命名为“半山园”。半山园十分简朴,甚至没有院墙,远远望去,青砖灰瓦,像座小旅馆。

在半山园,王安石不再是“拗相公”,至诚至真的本性与卓尔不群的才华,让他收获了更多挚交知己。

苏轼途经南京时,特地前往拜访,王安石身着粗布衣裳,牵着毛驴到江边迎接。

船尚未停稳,苏轼便从船上跳下来,对王安石做了一揖:“我今天斗胆,穿着便服拜见大宰相。”

王安石笑答:“世间礼法岂是为我辈设!”

王安石和苏轼尽管政见不同,但人品、才华、秉性却是一致的。当政务归零,以诗文和性格相来往时,两人均有相见恨晚之意。他们同游钟山,唱游赋诗,一笑泯恩仇,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只可惜,王安石滴酒不沾,不然爱酒的苏轼必定带来蜀地美酒姚子雪曲,畅叙幽情,一醉方休。

来到半山园的还有黄庭坚,黄庭坚青年时便仰慕王安石,虽因反对变法屡遭贬谪,但听闻王安石定居南京,也前来拜访。短暂的相处,让黄庭坚深深被王安石的人格与气度折服:“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在南京,王安石安放疲惫的心灵,返璞归真,寄情山水,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年时光。

然而,他心中始终挂念着未完成的变法事业,在变法失败的第二年,郁然去世。

王安石因一场变法轰动朝野,凭一腔孤勇试图力挽狂澜,因一意孤行毁誉参半,虽然变法离我们越来越远,但王安石并未湮没在历史洪流中。

在文学上,他诗、词、文均取得杰出成就,更大力推动诗文革新运动,一扫文坛浮华余风;在思想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创“荆公新学”,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人格上,他天真坦率,刚直清廉,严以律己,堪称道德楷模。

王安石对变革的坚持,对文脉的传承,对品德的坚守,让他在中华文化史与思想史卓然独立,至今仍闪耀着长青的光辉。

9.jpg

(来源:摄图网)

文脉赓续,弦歌铮鸣。如今,王安石的“五行说”已成为东方哲学最具代表性的学说之一,体现着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的中华智慧。千年时光流转,当年王安石无缘品尝的姚子雪曲,已发展成家喻户晓的世界名酒五粮液,“五谷为养”,契合五行。五种粮食既造就了五粮液各味谐调、浓香醇厚的美妙滋味,也体现了共融共通、和谐统一的东方和美精神与文化内涵。

如今,五粮液正带着五粮的和美、极致的匠心、岁月的博蓄,秉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气韵,致敬思想长青,致敬文脉永昌,致敬气韵长存。



执笔:李耀威

统筹:李耀威 闫梅

编辑:谢玥

监制:雨天

责任编辑:闫梅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