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将进酒Bar > 正文

从“农夫”到“诗夫” 他用一片冰心照汗青

2022-04-08 17:14 来源: 中国财富网        作者:九公子的桐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图片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秋,玉门关外,萧关道上,朔风呼啸,黄沙凛冽。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策马向西,翻飞的马蹄扬起黄叶漫天。

此时,大唐盛世正拉开帷幕,随着唐玄宗将统治的触角伸向西北大漠,军营成为无数人的终极向往,纷纷投笔从戎奔赴边塞。这位年轻人便是其中之一。

在边塞的三年,他行河陇,出玉门关,经古战场,穿戈壁荒漠。他惊叹于青海长云的壮阔雄美,感动于戍边将士的英勇善战,更反思战争的冷酷无情。他将边塞的所见所感,凝结成一首首奔涌激昂的边塞赞歌。

他是边塞诗先驱,让边塞诗诞生即巅峰;他是“七绝圣手”,凭一己之力让七绝成为唐诗主流体裁;他是“诗家夫子”,胸怀天下、清廉正直,拥趸无数。

他,是王昌龄。

1.png

公元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一个贫苦的农户家里。在他人生的前20年,种地几乎是生活的全部,读书只是业余时间的消遣。

于是,公元715年,15岁的李白已经凭《明堂赋》《拟恨赋》在四川小有名气,18岁的王昌龄在家里种地。

公元719年,7岁的杜甫已能写出“凤凰出东方,翱翔于四溟”的咏凤凰诗歌,21岁的王昌龄依然在种地。

公元721年,20岁的王维进士及第,名满京城,23岁的王昌龄在边学道边种地……

妥妥输在起跑线上。

24岁那年,王昌龄觉得学道并不能正途,头脑一热,赴京来了次“裸考”,毫无悬念,落榜了。

此时,大唐已建国一百余年,皇帝励精图治,人民安居乐业,疆域空前辽阔,每个人精神昂扬,对未来充满期望。王昌龄压根没把这次落榜当回事,转而奔赴边疆,来了场说走就走的边塞之行。

01.jpg

(来源:摄图网)

在边塞的广阔天地,王昌龄用脚步丈量盛唐悠长的边境线,用诗歌勾勒边关的壮丽山河。

途经武街古战场,看到河沟中的累累白骨,他感慨战争的残酷悲烈:“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面对青海湖畔的瑰丽风光和壮怀激烈的战争景象,他感动于战士浴血沙场的英勇无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更有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再现那个血脉偾张、激情澎湃的岁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明代文学家王士贞曾这样评价:“七言绝句,少伯(王昌龄)与太白(李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然而,王昌龄在边塞的三年,边境相安无事,他想建功边陲的愿望落空。岁月经不起蹉跎,他返回长安准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此时,王昌龄一首首边塞诗回荡在边疆塞外、市井乡间,他已名满天下。

2.png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公元727年,已近而立之年的王昌龄经过“头悬梁、锥刺股”的潜心备考,一举中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

入仕后,王昌龄迎来了高光时刻。由于诗名远扬,他常常被唐玄宗召见,成为大明宫常客,用诗句称颂大唐盛世,写下了一首首辞藻华丽的应制诗。

02.jpg

(来源:摄图网)

心气颇高的王昌龄觉得自己能力不止于此,7年后,他应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并没有让他如愿高升,仅仅被授予河南汜水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

低微的官职并没有消磨王昌龄的经世致用之心,他倾慕贤相张九龄,不仅以诗致敬唱和,更在行动上保持一致——直抒己见、仗义执言。

他直言不讳地指责唐玄宗怠政,警示盛世将颓的预兆,“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公论日夕阻,朝廷蹉跎会”。

他更与奸相李林甫早早结下了“梁子”。早在李林甫做三品侍郎时,九品小官王昌龄便洋洋洒洒写了篇千字长文《上李侍郎书》,对他提出批评建议。

几年后,李林甫排挤掉丞相张九龄,成功上位。耿直的王昌龄为张九龄抱打不平,再次得罪了李林甫,于是被编排个“不护细行”的罪名,贬到了张九龄的老家岭南。

此后,王昌龄仕途坎坷。40岁到57岁,在本应施展抱负的黄金年龄,王昌龄从被贬岭南、调任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县丞再到被贬湘西龙标县尉,终其一生,官职止步于“副处级”干部,在贬谪与奔波中蹉跎了岁月。

面对惨淡的现实,王昌龄深知这一切均由自己刚直耿介的性格而起,“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比如,在被贬江宁后,他故意拖着不去报到,反而在洛阳住了半年,每天借酒浇愁。到了江宁后,“摸鱼”更是家常便饭,隔三差五便溜到太湖、浙江一带散散心。

带着情绪工作,让王昌龄官职越贬越小,位置越贬越偏。但他不愿改变,更不愿同流合污,始终保持初心,守护内心的净土。

公元742年,王昌龄在江宁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用一首诗向全世界表达了自己的心迹:

3.png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王昌龄将济世之志化作困顿人生中的支撑与力量,将赤子之心凝结成玉壶中的一片冰心。这片冰心,埋进了后世人的心中,成为高洁不屈的士大夫精神象征。

4.png

近代诗人、学者闻一多曾说过,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两个“个性最为显著”的诗人之一。显著的个性虽然让他在官场得罪了不少人,但也收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挚友。

那是一个飘着小雪的冬日,王昌龄与好友高适、王之涣去小酒楼喝酒。酒性正酣时,来了四位漂亮的歌伎表演献唱。

当时,歌伎们最喜欢将诗谱上曲子演唱,知名诗人的作品往往也是最受欢迎的流行歌曲。

听了一会儿,三人相商:“我们三人在诗坛都小有名声,但一直没有分出高下,不如趁今天这个机会,看谁的诗被唱的多,谁就最优秀。”

03.jpg

(来源:摄图网)

话音未落,一位歌女便扬声唱了一首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笑着在墙上画了一道:“一首绝句。”

第二位歌女紧接着唱了高适的“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满饮一杯,也在墙上画一道:“我也有一首。”

第三位歌女细细唱了一首绝句,“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是王昌龄的《宫词》。

王昌龄得意地又在墙上画了一道:“两首绝句。”

此时,王之涣有点坐不住了,他本以为出名很久,作品也脍炙人口,可是接连三位歌女都没有唱他的诗歌。于是,他指着那位还没唱的、最漂亮的歌女对王昌龄和高适说:“刚才三位歌女唱功平平,唱的诗也‘普普通通’。如果最后这位还没有唱我的诗,那我就甘拜下风。”

正说着,只听那位最漂亮的歌女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之涣开心地说,“怎么样,我赢了!”

言毕,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有才华的灵魂总是惺惺相惜,王昌龄与李白也是好朋友。公元740年,王昌龄在从岭南赦免回京的路上与李白相识,虽然相识较晚,但两人一见如故,在江边小船上饮酒泛舟,有说不完的话。

道别时,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后来,李白听闻王昌龄被贬龙标,特地写诗安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性情直爽的王昌龄好友遍及天南海北,酬唱应答间,他们用一篇篇精彩诗作点缀盛唐诗坛,留下了一段段青史留名的佳话。

在长安,王昌龄与王维、裴迪同游青龙寺,诗词唱和,以一首《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表达了好友间的亲密情谊。

在洛阳,好友狄宗享即将远行,王昌龄为他摆下酒席送别,写下《送狄宗享》,“秋在水清上暮婵,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在去江宁的路上,王昌龄遇见了“小迷弟”岑参,不仅成为忘年交,更影响了岑参奔赴边塞,成为又一名伟大的边塞诗人。

俗话说,“自古诗人例到蜀”,唐代更是诗人入蜀的高峰期。虽然王昌龄一生都没有去过蜀地,却与蜀籍诗人李白,外来入蜀高适、岑参成为至交好友。想来,他们或在觥筹交错间品尝过蜀地一味由多粮酿造的美酒重碧酒,酒助诗兴,浓香醇厚的美酒让他们写下了更多流传千古的绝妙诗歌,也让他们的友谊愈发深厚长久。

5.png

龙标,这个偏远的湘西小县城,因王昌龄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忽视的地标,当时的“县公安局局长”王昌龄在这里一干就是八年。

在龙标,王昌龄虽然生活清苦,但依然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精彩诗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句在疫情期间出圈的诗句便是王昌龄在龙标所写,它出现在海外支援的医疗物资上,不仅传达着天下一家互帮互助的情谊,更是王昌龄海外影响力的象征。

如果不是那场战乱,王昌龄也许会在龙标退休,度过晚年。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王昌龄已经59岁,他忧心尚在长安的老母亲,决定辞官回乡。

没想到,这条回乡路却变成了不归路。王昌龄没有被战火波及,反而在一场无妄之灾中丢了性命。

公元756年,王昌龄经过亳州,遇见了亳州刺史闾丘晓。在那个没有摄像头、没有照相机的年代,无从得知第一次见面的两人发生了什么。总之,这次相遇的结果是王昌龄被闾丘晓杀害。

对于他的死因,翻遍史书,仅有《唐才子传》中记载的寥寥数语,“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一代七绝圣手,以如此离奇的方式潦草落幕,他的死亡也成为千载之谜。

一年后,新晋宰相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令闾丘晓救宋州之围。闾丘晓故意拖延时间,导致战机延误,宋州陷落。

事后,张镐依律处死闾丘晓。行刑前,闾丘晓乞求张镐,“家有双亲需要侍奉,乞求留我一条性命。”

张镐听了此话更加怒不可遏,“你杀死的王昌龄,他的亲人谁来赡养!”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

纵观王昌龄的一生,他用脚步丈量着大唐的疆土,从古丝绸之路、黄河,再到长江,绵延千里,串联起悠悠文脉。他见过帝都盛景、赏过江南烟霞,更吹过边塞风沙、住过荒僻山野,千年后,当我们想起他,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苍阔,是“荷叶罗裙一色裁”的静美,也是“青山明月不曾空”的疏旷。虽然生活在群星璀璨的盛唐,王昌龄始终是其中独特而闪亮的一颗明星。

04.jpg

(来源:摄图网)

诗酒自古相生相和,以包罗万象、回味悠长的光阴味道,让千年文脉历久弥新。王昌龄与朋友们青睐的“重碧酒”,诞生于长江首城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在千载时光中,如同王昌龄的诗一样,以醇厚优雅的滋味倾倒了众多文人墨客,更在长江文化的滋养中孕育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用和美包容的气度隽永了长江文脉。

如今,这款酒已化身为名扬天下的世界名酒“五粮液”,正以酒为媒,以酒韵致敬文魂,以和美赓续文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文化魅力。



执笔:李耀威

统筹:李耀威 闫梅

编辑:谢玥

监制:雨天





责任编辑:闫梅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