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2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董监高去年平均年薪不足65万元

2019-08-02 09:18 来源: 证券日报        作者:王明山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科创板热度依旧不减。在经历了开市首周的“沸腾”之后,2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交易平稳有序、市场博弈充分。实际上,在科创板刚推出之际,业内人士就一致呼吁要合理看待科创板公司的估值:一方面,科创板开市初期,上市公司股价会被迅速推高,投资者不应盲目追风;另一方面,大多数科创板公司正处在成长初期,当前的利润、盈利指标不完全具备参考性。

    与营收指标一道,科创板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年薪也在年报中同步披露。《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2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发布的2018年年报显示,343位董监高去年平均年薪不足65万元。

    澜起科技

    人均246万元领跑

    6月19日,首批获准科创板IPO注册的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披露上市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由此成为“科创板第一股”。“科创板第一股”的头衔,也让华兴源创吸引了更多的目光,7月22日,华兴源创上市首日大涨128.77%,华兴源创实控人陈文源、张茜夫妻持有该股市值208.74亿元,较开盘前上涨127.19亿元,稳坐科创板首富地位。

    与动辄百亿元“身价”的实控人相比,华兴源创董监高在去年的薪酬显得比较冷清。《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华兴源创2018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在去年全年的利润总额为2.76亿元,华兴源创15位董监高在去年的年薪共计1430.17万元,董监高薪酬总额占利润总额比为5.18%,平均每位董监高的税前年薪不足100万元。

    实际上,华兴源创董监高去年的年薪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中仍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在2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23家发布了2018年年报,年报显示,2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343位董监高去年年薪共2.22亿元,平均下来,每位董监高去年的年薪不足65万元。另外,还有在117家申报企业中有113家披露了2018年年报,年报显示113家1695位董监高的平均年薪为46.3万元。

    上述2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澜起科技董监高拿到的年薪最高,该公司17位董监高在去年年薪共计4184.61万元,平均每位董监高可以拿到税前年薪246.15万元。与之相比,嘉元科技、福光股份去年的董监高年薪共计335.24万元和379.78万元,平均每位董监高可以拿到的税前年薪均不足20万元。

    4家申报企业

    去年利润总额均为负值

    此前,对于A股市场上市公司董监高的薪酬,市场高度关注其在利润总额或在净利润总额中的占比,以此来衡量某家上市公司董监高在这个年度的付出和回报。不过,对于科创板上市公司和拟上市科创板的公司而言,用这一指标来衡量董监高的付出和回报似乎有些不妥,在上述113家申报企业中甚至出现了利润总额为负值的个例。

    具体来看,上海拓璞、先临三维、泽璟制药和百奥泰4家公司,去年的利润总额分别为-1457.44万元、-2376.66万元、-4.43亿元和-5.53亿元。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披露去年年报的2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去年的利润总额为41.2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的利润总额为1.79亿元。与之相比,上述113家公司在去年的平均利润相对较低,113家公司去年的利润总额为113.25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的利润仅有1亿元。

    实际上,无论是已经上市的科创板公司还是尚处于申报进程中的公司,去年的利润总额水平并不能代表这些公司在未来几年的营收水平,大多数科创板上市公司和申报企业正处在萌芽期或成长初期,当前会有很大比重的经费用于研发和市场投入,这些投入的回报可能不会立即在其年报财务指标中表现出来。

    而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对科创板公司估值的研究早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在内,对科创板公司进行定价和估值研究时,也推出了新的估值方法和估值体系。《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机构投资者关注的角度包含科创板公司的财务数据、研发投入、行业空间、核心竞争力、公司治理及管理层机构等。

责任编辑:吴芃
相关推荐
  • 上交所:稳步高效推进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

    上交所7月29日表示,近期,四家企业及其保荐人先后向上交所提出撤回科创板发行上市申请及发行上市保荐。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七条,上交所已依法作出终止其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的决定。
    2019-07-30 07:54
  • A股终止增持频繁上演 增持主体资金落实被关注

    在去年市场行情回调的背景下,A股掀起了新一轮上市公司“增持潮”,但随着增持期限进入“倒计时”,一些公司的增持主体不仅是“零增持”状态,而且干脆宣布终止增持计划。多位业内人士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必要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加强对这类行为的约束与惩戒。同时,从对投资者负责任的角度出发,建议增持主体在披露计划前先把资金落实到位。
    2019-06-03 08:22
  • 金科环境赶考科创板 两家上市公司“陪考”

    据招股书申报稿显示,金科环境是专业从事水深度处理及污废水资源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是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膜通用平台装备技术、膜系统应用技术、膜系统运营技术等三大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装备及技术解决方案、运营服务以及资源化产品。
    2019-05-28 08:15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