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分别刊登了8月经济运行积极变化增多的消息。
《中国证券报》刊文指出,国家统计局9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多个指标增速出现年内首次转正。比如,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1至8月货物出口累计增速3个指标实现年内首次转正,1至8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也接近转正。
《上海证券报》援引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张敏分析称,“8月份消费增速转正,反映了各项扩大内需促消费惠民生政策落地取得阶段性成效。”他预计,下阶段,随着“六稳”“六保”相关政策继续显效,促进居民消费、激发市场活力政策持续发力,居民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后期消费品市场有望延续回升态势。
《证券时报》刊文称,对于投资,民银智库宏观团队认为,随着各地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建设推进,尤其是度过防汛关键期之后,中央部署加快水毁工程建设等灾后重建,重大项目施工进度逐步恢复,均有助于扩大有效投资。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惠企利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放量发行,同时货币政策继续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实施结构性“宽信用”,金融机构加强对“两新一重”、制造业、小微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均将为投资提供资金保障。预计投资将延续修复回升步伐,9月转正可期。
深化LPR改革 推动实现利率“两轨合一轨”。中国人民银行9月15日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有序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提出,下一步,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继续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推动实现利率“两轨合一轨”,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和传导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国证券报)
即期汇率升破6.8元 人民币升值步入新阶段。时隔16个月,人民币对美元市场即期汇率再度升破6.8元。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持续提升,人民币升值正从之前的美元下行撬动模式,向经济回升与美元走势共同驱动模式转变。这一轮升值可能走得更远。(中国证券报)
银行间债市部分现券买卖交易时段将延长。中国债券信息网9月15日消息,为进一步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放发展,便利境内外投资者交易银行间债券,自2020年9月21日起延长银行间现券买卖交易时段至20:00。(中国证券报)
MLF再现超额续做 LPR料按兵不动。中国人民银行9月15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9月15日央行开展6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专家认为,央行连续两个月对当月到期的MLF实施超额续做,增加中期流动性供应的意图明显。在MLF操作利率保持不变背景下,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料按兵不动。(中国证券报)
权益型基金净值显著缩水。9月以来,权益型基金净值显著缩水。根据统计,权益型基金中(A/C分开统计),共计1285只基金净值下跌超过5%。与此同时,新基金的认购热情也悄然变冷。(中国证券报)
融资余额止跌回升 资金聚焦高景气度行业。交易所数据显示,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在连续7个交易日下降后,9月14日终于企稳反弹,单日增长18.96亿元,最新报14132.08亿元。从流向看,杠杆资金近期主攻两大方面:一是以光伏为代表的高景气度行业,二是科创板中各领域的“核心资产”。(上海证券报)
债市乍现超跌机会 银行理财积极加仓。经历7月债市大幅调整,机构投资者纷纷寻求债市超跌机会。中央结算公司近日发布的8月债券市场风险监测报告显示,商业银行、非法人产品、境外机构主力增持债券;非法人产品中,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投资债券杠杆率有所上升。(上海证券报)
“金九银十”销售旺季 二甲醚进入涨价通道。“金九银十”行情已过半月,此前价格跌跌不休的二甲醚终于迎来了翻盘机会,价格逆转向上,上涨行情持续了半月之久,当前价格已升至5个月来最高点。(证券时报)
(张维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