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钱小华:书业堂吉诃德与他的乡村梦

2018-09-21 07:11 来源 : 南方周末报     

分享至

博尔赫斯曾说过,天堂大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2018年6月,继安徽碧山书局、浙江戴家山云夕图书馆之后,中国民营书店品牌“先锋”的创始人钱小华将他的第三家乡村书局开在了海拔近900米、位于悬崖之上的浙江松阳陈家铺。从书卷里抬头,窗外便是广袤的苍穹,精神与身体、自然的对话,在此地不是幻想,而成为日常。

时隔三个月,陈家铺书局收入最高时突破五位数,平均也有两千上下,慕名前来的游客与读者依然络绎不绝。

实体书店,这种承接着文化使命与商业功能的载体,在多年来的评价语境里总是“让人欢喜让人忧”。逆流而动,或者说自创一席,个性中的激情、诗性与坚定,在任何一地都能成功收获民心,使钱小华成为同业里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他所深耕的乡野蓝图,究竟是个人农村情结的释放和归所,还是冲动之下制造或顺应中产阶层趣味并植入乡村的一厢情愿,是借助旅游拉动当地经济的现实举措,还是以个人感召力和书店品牌,为空心的田园山谷注入新的脉息?乡村由此获得了什么?自称“道德理想主义者”,被朋友形容为“不做书店会死”的书店经营者钱小华,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本刊记者先后前往陈家铺、碧山与南京,反向沿着先锋的发展轨迹走了一遭。

黄昏的陈家铺村,亮着的便是书局 图 / 张智鹏

牛奶与蜜,婴儿与母体

从松阳坐当地汽车前往陈家铺,司机只送到山腰。深不见底的峡谷如螺旋般向下旋转,视线上移则是层层叠叠的绿,碗口粗的竹在山风中轻摇,茶园盖过了所剩无多的稻田。

沿路刷着类似“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宣传标语,三两农家衣服如旗子飘在屋檐下,往外伸出一席席的木栏裙边,那是当地的古建特色——“美人靠”。先是水泥,最后一段靠近民居的道路由麻石铺就。上下皆没有围栏,如同挂在绝壁上。

路尽头,土墙上斜书的繁体字告诉你:书局到了。

书局的前身是村里的议事会堂。如果没有这个“書”字的LOGO,你完全意识不到这座顶高五六米、外立面没有任何粉刷的房子,是个内有乾坤的书店。

进得大厅,最显眼的是挑高的房梁和满目的新书。《新乡土中国》、《水与土》、《当我的忧愁诞生时》、《流浪到故乡》、《谷川俊太郎诗集》,还有穆旦、木心、余秀华,透露了选书者的趣味。

正上方,一个只放置了几个蒲团、四周为格子屏风的小房间,是书店的冥想室。棕色皮沙发旁,橘黄色的落地阅读灯即便白天也开着。屋外的露台,麻绳为窗,绳与藤椅的孔隙间,透进细细密密的阳光——这是外来者心仪的角落。

手账本、草帽、教你说松阳话的趣味徽章,错落摆在文创区。书局还挖掘了本地宝藏——松阳宋代词人张玉娘,明信片上印着她的诗句:“秋风生夜凉,风凉秋夜长。贪看山月白,清露温衣裳。”

屋里屋外,俨然是自然与“人工营造的文艺”两个世界。

陈家铺村民并不姓陈,整个村子都姓鲍,与附近的村子类似,都是从外县迁过来。如今山顶的常住居民,已不到百人。年轻人出去打工,孩子们也在县城念书。目之所及,均是留守的中老年劳力。

“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书店开在这里,太奢侈了吧?能长期为继吗?”不独是我在心里暗忖,好些人都这样问过。

“它(书局)正好像一个书的背脊,山洼像两本书的书页,书页上落满了星空的文字。陈家铺虽然贫乏,但却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是一片丰饶之海。”钱小华如是说。

与钱小华认识二十多年的诗人庞培完全被他的“神来之笔”打动。“我在车窗外看到山路转弯的时候,那种万古的安静,好像你从此就要面对这种荒凉和沉寂。人与时间,鹿死谁手,这个答案没有疑问。”

开业那天正午,阳光从书店一侧的巨大玻璃窗中倾泻而下。庞培对着台下听众强调,那天正逢“布鲁姆日”(为纪念《尤利西斯》中描述的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而设立的节日)。或许碰巧的“撞日”,在庞培心里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契合。

“人类发明了书,却无法发明窗外的山林。婴儿要出息,总会往外走,和母亲越来越远。过去几千年,文明的走向莫过于此。然而今天,我们走到悬崖边,无法走了。人类可能要往回走,要回归森林——他的母体。”

在他看来,充满诗性的钱小华对于乡村书店的选址,有着一种神秘驱动。“我觉得这包括了他对中国山水文明和未来的一种体会。对他来说,非常隐秘。甚至他自己都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他肯定还在享受中。”

先锋陈家铺书局开业当天,诗人们(第一排左起孙冬、蓝蓝、庞培、杨键)先后上台朗诵个人作品 图 / 先锋书店

参加开业庆典的人群,主要是先锋的忠实读者,和一批对先锋欣赏和好奇的作家。几个月前,作家林白在阿乙的微信群里得知陈家铺的消息,便主动要求来参观。阿乙说,如今他的旅行目标越来越窄化,如果没有像书局、美术馆这样可停留的“精神栖息地”,许多地点他都会完全略过。

至少,读者和文化群体已经被先锋妥妥地“收割”。奶与蜜在建造者和倾慕者的心里流淌。而原住民们则看到了另一线曙光。

陈家铺村民基本都是以种高山茶叶为生。老伯鲍水余曾在安徽打工,现在家里卖笋干等土特产。他说自己年纪大了,看不进书。可书店来到村子,“绝对是好事。”自从先锋书局入驻,他们已经见惯了各路涌入者,朝圣的人、文化人,还有要在此地建酒店的网红。“那个马上要开的,好像叫雷拉?”他并不清楚准确的写法,但大概知道是个名人。

“你想开民宿吗?”我问他。

“怎么不想?就是我家面积小,就70平。不好弄。县里管得严,审批,施工必须保持原来风貌,地基要牢固。鸡鸭猪现在也不让散养。你按要求搞的话,上面会给补贴。”

二十多岁的鲍淋娣家里离书局不到百米,这道固定的新风景让她看到些许希望。“就盼着书店里有点童书,我儿子三岁了,现在老缠着让我给他讲故事,有点发愁呢,呵呵。”鲍淋娣有点害羞地笑了。

陈家铺书局内景 图 / 张智鹏

与碧山和云夕不同,钱小华对陈家铺有着更大的谋划:诗人博物馆、美术馆、音乐人钟立风的爱情咖啡馆都在计划中,等待与当地商定。作家中心基本装修完毕,初具规模。他兴致勃勃地描绘:将来,作家写累了可以到书店去坐一坐,喝一杯咖啡,或者到山顶的陈家铺读书亭去坐坐,去寨头的泳池去游一把泳。还可以走到农户的家庭,去跟老农们交谈。

“书店到乡下去,除了打造一个公共空间,建设公共理想和秩序,最为重要的,我觉得还是要启蒙人的心智。我相信陈家铺会比碧山要更强。”钱小华笃定地说。

咖啡与樟脑丸

距陈家铺300公里之外的碧山,是钱小华乡村书局畅想的发端,也是一个以此见彼、窥得“乡村再造实践”结果的窗口。

碧山的交通目前看来要比陈家铺方便。到黟县汽车站后转公交,十来分钟就能到碧山村村口。田野开阔,亦免去山路迢迢曲折之苦。

此地历来重视族人子弟的教育,曾兴建书屋书院作为培养场所。如今位于村口的云门塔,正因当年建在云门书屋旁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前后,书屋被拆除,目前只留塔一座。

几年前,艺术家欧宁去南京玩,在餐桌上对钱小华说:“你什么时候来碧山开一个书店吧。”带着疑惑,钱小华在2012年秋开车前去,巧遇在隔壁开会的村干部,谈得投机,对方带他参观了名为“启泰堂”的汪家祠堂——后来碧山书局的所在。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钱小华对那段生活有难以抹去的记忆。来碧山之前,在农村开办书局的念头,便盘旋在他脑海里。很快,他与村委谈妥,签订了50年免费使用的合同。他承诺出资将年久失修的祠堂修建妥当,保持原貌。

碧山书局现任店长陈默 图 / 顾杰

上午,店长陈默正在柜台后为营业前的准备工作忙碌着。见我进门,她从身后的冰箱里取出一盒绿豆糕递给我。“你尝尝,这是当地村民送的。”

初夏的非节假日,店里人不多。从山东过来旅游的一家四口,目的地原是宏村,来这儿是因为酒店的服务员小姑娘推荐,“我们不是来买书的,也没买文创,就想过来看看这里的环境。”

零星而至的游客里,有人喊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碧山书局。”言毕举起单反拍照。

刚毕业一年的陈默,曾在互联网公司短暂工作,很快便辞职来了先锋。“我们并不太期许村民来买书,也不奢望客人买多少书,只希望他们把拍照的时间挪出来一些,看看书。”她话不多,但恳切有力。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1985年一版一印的《中国文艺辞典》,原价7.5元,现在售价60元。“在书局买旧书很划算,有很多客人会专程来淘二手书。”

姚立兰退休前是教师,现在也为游客做导游服务。《人民的名义》是他在碧山书局买的唯一一本书。采访到一半,他突然起身,从书架里抽出一本《大地上的异乡者》,那是钱小华2011年到碧山村考察时送给他的。他用了几个晚上看完,并在书后附了一张手写的“读后感”:“我每天夜里都看它几页,你别小看这几页书,它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不容易呀。”

经营客栈的汪远怀说,他老婆在书局里买过《黟县百工》(“碧山计划”项目小组对安徽黟县传统手工艺调研的成果),最近又买了一本二手的《红楼梦》。

妻子说,很多文艺青年不远千里就是为了这个书局跑过来,他们的儿子还小,没有这种意识,平时玩玩手机、打打篮球,书店只是偶尔进去,“等他上大学了,可能有很多同学会过来。”

姚立兰告诉我们,有些村民去书店会不好意思,“怕把书给弄脏了。” 即便如此,他仍然认为,村子里像书局这样的文化公共空间太少了,“应该多搞几个。”

无论碧山还是现在的陈家铺,村民与书局的连接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也谈不上深厚。钱小华对此不以为意。“最开始只有一家民宿,现在实际进驻的有44家民宿,这是铁的事实。当初碧山的房子没人买的,你现在去,没有80万到100万,你买不到房子。”

“这是你想要的吗?”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觉得是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了本地的生活。我在那开牛圈咖啡馆的时候,有那么多的村民,从五六十岁到八十多岁,都来帮我下瓦,不要我一分钱。开张那天,老百姓都穿上了新衣服。我从他们身边走过,闻到他们身上都有一股樟脑丸的香味。至今我都会闻到。”

这在导演施秋荣夫妇拍摄的纪录片《内心引力》里得到印证。片里,开张仪式之后,那些亲眼见证和参与书局建造的老太太们如愿品尝到了她们此前从未试过的咖啡,一边皱眉说“好苦”,一面哈哈大笑。一位受邀去喝咖啡的奶奶对钱小华说,“吃不吃(咖啡)没有关系。没有人来,这个村子就可怜了,农民也要有人一起玩。”

文化批评者何同彬指出,目前不少乡村旅游项目在某种意义上被中产化了,成了一种消费符号,所谓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过度的商业化反而让原来乡村的东西溃散。他希望带着情怀进驻的先锋书局,不会落入这种窠臼。

在江西农村长大的阿乙记得,叔叔伯伯们常焚烧巨大的树根,在空地上抽烟、喝茶,火星四溅。“他们开始谈论那些大人们才会谈论的话题,小孩子就看着火堆和他们的背影,追逐、四处疯跑,主妇们在厨房里炒花生。那时候整个乡村是大家的,现在这种东西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回到乡村,备感一股聊斋的气息。”

“你想靠本地人自发地来跟文学亲近,振兴乡村?才是一厢情愿。有能耐的,都出去了。给你10万块,你也不会回去,也回不去。”而今长居北京的阿乙慨叹,自己牢固的根据地已经消失了。他颇有点后悔,但离开、怀念、反思,却不一定回归,这几乎是所有想开拓和挣脱的人的宿命。

在这个意义上,阿乙认为钱小华靠一己之力,让这些村落更像一个人们想去的地方,而不是人们不断离开的地方,“这是他对乡村的刺激和拯救。”

在钱小华看来,碧山书局其实是以一个文化的项目,来试探能不能激活乡村的再造。“因为你与那片土地结成了永恒的联盟,故乡是永恒的。”

某个夏日周末的碧山书局 图 / 顾杰

但联盟没有当地各方力量的支持,断不能成。为何今天碧山的人气始终不算太高,钱小华直言,后来他提出过请各界嘉宾来,在碧山书局做一些对外的活动,同样是为了“启蒙心智”。但这些活动申请都渐渐遭到当地拒绝,或者石沉大海。

“如果不对这些做控制的话,碧山不是今天的碧山。”钱小华转而说,“陈家铺为什么能成?因为松阳的主政者比较开明。他们比较能够吸纳各路贤者和有志者,到陈家铺来做事。”

文教观察者李梓新刚刚去戴家山探过店。他从店员那儿听说,村里的年轻人因为先锋书店带动的民宿和旅游开始回乡工作了,不再只是去县城打工。“如果没有先锋书店,谁知道这些寂寂无名的小山村呢,至少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免租金或者给予补贴招徕先锋书店入驻,是一个双赢的生意。”

岩浆与蚂蚁

“书店是冥想的巨大容器。对我来说,做书人本身就是书的信徒。”“书店是流放者守望的旅程,我是一个寂寞的守灵人,在无边的黑暗中等待我自己。”

钱小华喜欢着一身素黑,虽然消瘦,依然挺拔、精神,以带着家乡金坛顿挫语感的嘶哑嗓音行走江湖。无论在什么场合,上面这些诗一般的表达,钱小华张口就来。

听了许多遍后,难免有“耳朵被诗句刷屏”之感。学者骆冬青形容,钱小华是个“有着诗人式冲动”的书店主:“他的语言有时夸张得好似书面的精心杜撰,有时激情洋溢,索性用灵感式吟诵的诗句来表达强烈得不能再强烈的情绪。当然,很多时候令你觉得他有些迂,有些怪,甚至有些疯狂。当一个人把自己从事的商业活动用诗句与警句来表达时,你不能不产生迷乱之感。”

钱小华毫不掩饰他对诗的狂热喜爱。在先锋多家店面,墙上都镌刻着“大地上的异乡者”,出自诗人特拉克尔诗篇《灵魂之春》;南京五台山店内的诗集足足摆满了三张桌子,既有国内最新引进的,如意大利隐逸派代表诗人翁加雷蒂的《覆舟的愉悦》,也有《莎士比亚诗歌》、《海涅诗选》等经典。去年,书店还特意为外号“教授”的店员孙清发起众筹,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跬步造句》。

朋友邱忆君说过一件往事:有年冬天,先锋为年轻人开了个诗集朗诵会,鲁羊、郭平、黄梵等本地诗人、学者带去了学生,分成小组朗诵。那天冷雨霏霏,寒意料峭,他却被感动得浑身发热。“文质彬彬原来是一种力量。上司问我看什么去了,我告诉他我去听了朗诵,他认为我撒了一个奇怪的谎。”

五台山店内景 图 / 先锋书店

五台山店是设有沙发区、靠背椅和长条凳的大型书店,可供300人在店里阅读。钱小华说,书店光纸杯、茶水费一年就要花掉两万多元。多年来,无数收入有限的爱书人将先锋当成图书馆、资料库,受润泽的也有本店的员工。

作家葛亮有一个时期极迷川端康成。收藏的全集里独缺长篇《东京人》。一次去先锋和店员谈起,没想到过了几天,店员告诉他,给他找到了漓江社的一个版本。“我说不介意品相。他便说,这书做得是不怎么好看了,不过川端算是死得最好看的作家,煤气管与所谓‘物哀’,在他身上倒是‘现代恰到好处包容了传统’。又说三岛由纪夫死得太仓促,但他用《忧国》里的文字给自己的死做了演习。他一点都不相信里尔克是死于白血病,更倾向于另一个‘不平庸’的版本——他被玫瑰花刺刺伤后感染而死。”过段时间,这店员不见了。葛亮却记住了先锋的敬业与敬人。

诗与文学,不仅是钱小华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是宣泄自我的方式。曾经,他想把书店开成像地铁一样纵深的通道,便在夫子庙开了个160米、号称亚洲最长的书店。因经营不善倒闭,钱小华写了一篇文章《智慧在大道上哭泣,无人认识她》。搬离书店的那天,他“眼泪潮水般朝外涌”。

亚青会之前,南京清理全市地下停车场,城管勒令钱小华在七天之内将书店恢复成停车场,还要缴纳巨额罚款。心如死灰的钱小华转身便写了一首诗,《这个城市在下雨》。

但他只会和庞培、杨键等诗人密友交流,从不轻易把自己写的诗示人。歌手钟立风说起有一次旅行途中,听到钱小华朗诵他自己写的诗句,其中有“岩浆”的字眼,小钟忽然定住,“哎呀,就是它,老钱你就是个岩浆派诗人啊!”

他的爱与憎确乎如同岩浆般滚烫,行动力和精力也异于常人。

原本在省级机关做文字工作,因为和新领导闹僵愤而辞职。“夜里拿着几个破纸箱回去。父亲说我是没出息的孩子。我脑子里像闪过雷电。”第二天,他就从姐夫那里借了几百块钱做起茶叶生意。1996年,终于一脚迈上实体书店这条不归路。

先锋书店五台山店,前身为地下停车场。近4000平米的面积和7万图书品种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业内纪录保持者 图 / 顾杰

彼时的外国文学热潮还在浪头上。他从桂林发了三个集装箱,进了大批三折的国外小说,包括漓江社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丛书,一鸣惊人。2004年五台山店开业当天,实际销售图书码洋近10万元,被称为“学术书店的奇迹”。到今天,书的门类扩大,但学术、人文、思想类的书籍仍然是先锋的偏爱。

每次到碧山,载他的当地人汪建民形容老钱是“打不垮的李逵”。跟他去各地新店踩点的下属张瑞峰笑说自己精力还比不上老板,“他节奏快又不贪懒,强度大,很锻炼人。”

不知从哪天起,手机摄影、只拍黑白人像,成了钱小华在开书店之外最大的爱好。身边任何人都会随时被他的手机镜头“击中”。他习惯和被拍者凑到半米以内的距离,相机朝下,离自己的眼镜也就几公分,手如同举着千斤重物。动作带着强烈的压迫感,片子颇具冲击力。“你要把你全部的力量都集中起来聚焦,很耗元气的。”他这么解释。

他会记下每个顾客的电话,一有新书就告诉他们。朋友楚尘戏言,自己活到现在打的电话只是钱小华的万分之一,“那么多信息从一根线抵达了他的身体,又从他的身体抵达了别人。他是那么激动,那么天马行空,他的意识又总是那么飘忽不定,东拉西扯……但最后总会回到书上头。”

直到今天,操办新店开张,接待一百多位作家朋友、媒体人、读者和立刻熟悉的各方宾客,混在人群里的钱小华也不像个总管、操盘手,而更像一个关心你返程定好没有、特产是否合口味、公私需求有否妥帖满足的服务生,和一个可以随时打招呼、从不嫌麻烦的老友。

去碧山,他爱跑到村里的剃头店,找哑巴理发师剃头。两个人以手势交流,有时候哈气往镜子上写字。开民宿的碧山村民何寿玲说,她曾经开哑巴玩笑,你这个价格怎么这么低,县城剃头的价格都上涨了。哑巴用手指头往镜子上写:钱小华叫我每个人收10块钱,不能多收。“他原来的价格是跳来跳去的,在钱小华忠告之后,天天都有生意了。”

对某些人而言,越多地往外倾注热情,兴许是内心孤寂的一种转移或开释。多年单身的钱小华称自己是一个受痛苦鞭打的人,幸福离他很遥远。

14岁和哥哥上山砍柴,来回要26公里。人家一个肩挑,他是四个肩挑。“怎么讲?一担柴我就把扁担挑断了,哥哥去帮我砍一棵松树,再把松树绑在扁担上,两只手撑着挑回来。”

妈妈早上4点钟把饼摊好给他带着吃。等砍完柴,挂在树上的饼已经被蚂蚁吃掉了一半,“可还有几十里的路要挑回来,你不吃也得吃。我后来想,我现在有这种身体,也是因为吃了蚂蚁的饼,因为蚂蚁是有营养的。”

母亲勤劳能干,村里的姑娘都跟着她学做鞋。她的鞋底像石头一样,光亮平整。钱小华说自己的争强好胜也传承自母亲。“过年第一天总是我大伯大娘家请吃饭,我妈妈都要叫我去看看,他(家)做了多少道菜。他做20道菜,妈妈非要做22道菜。”

只是父亲赌博、喝酒,给母亲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想不开,我20岁左右她就(自杀)走了。所以我觉得那不仅仅是一个妈妈的死,也是一个时代没落的挽歌。”他声音哽咽良久。

这些年,去每个村落,他都会花很长时间拍摄当地的母亲们。碧山奶奶们的照片悬挂在牛圈咖啡馆的墙上,她们仰头笑着打量图中的彼此。钱小华则站在一旁,微眯着眼像看自家人一样打量她们。“我打算开个母亲博物馆,还准备写一本关于母亲的书,这是这些年里书店以外对我最重要的事。”

钱小华用手机拍摄的碧山哑巴理发师 图 / 钱小华

有用与无用

开张三个月,下山打车的陈家铺书局店长于小东已经能被司机师傅认出来。他说,农忙时节,村民们要到山里采摘农作物。中午在工地打工,下班会进店喝书店员工给他们泡的端午茶。

到晚上,附近村民都会来书店小聚,聊聊天儿。周末则是生意的旺季。在店员推荐下,他们带上西红柿、西瓜、玉米、猕猴桃,直接在书店门口摆摊,卖得很火,都不用下山(卖)了。

鲍水余老人白天忙着去山上摘猕猴桃,晚上在家捆堆积如山的粽叶。他说每天都有上百外地的游客,“没开学之前还有几天有上千人。村口的酒店现在要扩大规模,正在设计,上面还要加一层,我还得攒钱哦,因为儿子还在上大学。预感中秋和国庆的游客肯定很多,我又得去维持交通咯。”

书店在中国颇为特殊,既有图书打折这样被业内认为极不可取的普遍做法,也有来自政府的扶持。钱小华表示,从2010年至2017年,中央与地方政府总共给先锋近600万的补贴,“但比起上海的钟书阁,还有其他省份的同行,还是要少。”

陈家铺村民帮先锋书局担书,两万册书都是这样肩挑手扛 图 / 张瑞峰

而在乡村,即便成本只剩下图书本身以及人工、水电费用,请一流设计师、施工运输和运营,依然是不小的开销。但满怀理想的他又坚持认为,碧山(书局)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云夕可能持平,陈家铺肯定会盈利。

“接下来三五年,还要开10个乡村书局。”

他的底线是,只做书店,坚决不开民宿——哪怕当地给他现成的房子和极大的房租优惠。

开业之后,庞培又特地去陈家铺小住过几日。他认为在黟县碧山和桐庐戴家山云夕的“试水”之后,这家书局才算是钱小华对外界的正式宣告。“我就是这么干的。这是他作为一个诗人、老板的一种决绝、一种人生的意义。别人会走一步看一步,算得很清楚,先锋却是在有用和无用之间穿梭。我倒认为,他的书局有‘无用之用’。堂吉诃德之所以成为堂吉诃德,是因为他眼前有风车。世人之所以成不了堂吉诃德,因为他们眼前只有现实世界。我想更年轻的一代人,会越来越分享和感受到钱小华的这种兴奋。”

责任编辑:黄采萧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