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讯

黑龙江方正县:银鲫激活产业振兴新动能

2025-11-14 15:16
中国财富网

黑龙江方正县双风水库捕捞现场一片繁忙,活蹦乱跳的“方正银鲫”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涌向全国各地的餐桌。这座被誉为“塞北小江南”的县城,36条河流纵横交错,864公里水道蜿蜒流淌。优质的水源不仅滋养着万亩良田,更孕育出一种被誉为“鲫鱼中的大熊猫”“中国淡水鱼类独生子”的珍贵鱼种——“方正银鲫”。方正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域生态,将“方正银鲫”打造成为撬动区域发展的“银色引擎”,书写着“碧水藏珍”的生动故事。

方正银鲫发源地——方正县双凤水库

一水独厚,孕育“鲫中瑰宝”

方正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佳辉介绍,“方正银鲫”不仅是方正县独有的鱼种、是黑龙江“十大地产特色名鱼”,更是农业农村部主推的养殖品种之一。“方正银鲫”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两性型三倍体营䧳核发育鲫鱼品种,具有极其重要的种质价值和遗传学研究价值。

“方正银鲫”原种样本

“其鱼肉中含18种氨基酸,每千克鱼肉含钙量大于3500毫克,出肉率高、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营养物质丰富。正是凭借卓越的品质,在全国水产行业乃至世界水产行业内均有较高的知名度,享有“南有武昌鱼,北有方正鲫”的美誉。”李佳辉补充道。

生态养殖融合,铸就品牌价值

李佳辉表示,在养殖模式上,方正县坚持生态优先,实施“大水面、低密度”的自然放养生态模式,推广“人放天养”或“仿生态”养殖。方正县充分利用水库、湖泊等大水面资源,投放大规格鱼种,严格控制投放密度,主要以水体中的天然饵料为主,辅以优质谷物、麸皮等绿色饲料,确保“方正银鲫”鱼肉紧实、味道鲜美、无土腥味的独特品质。

在延伸产业链条上,方正县通过举办“冬捕节”等特色渔事活动,将传统渔业捕捞变为沉浸式文旅体验,推动渔旅深度融合。方正县依托现代渔业园区,拓展休闲垂钓、渔事体验、生态观光等项目,形成“以旅带渔、以渔促旅”的良性循环。同时,方正县积极探索精深加工,与大企业合作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品牌建设上,方正县不断加大“方正银鲫”品牌宣介力度,2023年成功举办首届冬捕节,显著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今,“方正银鲫”先后荣获黑龙江省十大地产名鱼称号,“黑土优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入选黑龙江省首批“土特产”名录,成功申报全国“土特产”产品,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程实施项目,原种场取得良好农业规范 GAP 认证。

银鲫跃金,多重效益显现

“方正银鲫”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李佳辉介绍,在生态效益方面,方正县各养殖基地定期监测水质,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相关措施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蚂蚁河口内国考断面水质由2022年的Ⅲ类改善为2023、2024年的Ⅱ类。同时,生态养殖模式为多种水生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增加了区域物种多样性。双风水库作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有效维护了区域生态平衡。

在经济效益方面,“方正银鲫”产业已成为县域新型支柱产业,养殖面积达2.2万亩,2024年总产量达1700吨。现代渔业园区使鱼苗年产量从1亿尾增至5亿尾。2024年,仅双风水库的原种亲鱼就通过订单形式向上海、江苏等地销售5万斤,实现销售额500万元。

在社会效益方面,“方正银鲫”品牌成为百姓增收的“金色名片”。参与养殖的百姓人均年收入从之前的1.8万元增长至2.1万元。李佳辉表示,方正县的产业链从鱼苗繁育、池塘养殖到销售环节,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1500余人,显著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感。此外,方正县还积极推进渔稻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在寒地小龙虾渔稻综合种养方面,2025年,方正县虾稻综合种养面积发展至2万亩,年产商品虾90万斤,实现销售额近3000万元,亩均增收700元以上。在养殖技术上,方正县通过“南繁北养”和“自繁自养”模式,与哈尔滨市农科院深化合作,成功突破寒地小龙虾“自繁自育”和“虾苗越冬”技术,建成3处共3万平方米虾苗繁育基地,年繁育优质虾苗超800万尾,虾苗自给率超40%,越冬成活率超过90%。通过标准化养殖,亩产最高达到100斤,并减少农药使用量30%、化肥使用量15%,每亩节约成本近70元。在产业机制上,方正县构建了“企业孵化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和“繁育+代养”“订单+营销”等合作机制,统购统销和错季销售有效提升了产品价值。

责任编辑:闫梅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