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

具身智能产业 加速深入康养场景

2025-05-12 09:39
上海证券报.孙小程

家庭与工业的落地之争尚未分出高下,具身智能产业已在悄然押注康养场景。近期,作为“登山外挂”的外骨骼机器人全网出圈,展现出人机协同的潜力,也勾勒出具身智能在康养领域的前景。

回溯来看,具身智能产业正加速向康养领域延伸。例如,面向高端医疗康养场景,亿嘉和研发了康养人形机器人;复旦大学成立了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推动制造业和康养家居服务机器人落地;傅利叶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打造了“具身智能康复港”,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康复医疗场景的应用标准建设、康复方案共创、科研攻关等展开全面合作。

“人力问题,是具身智能在医疗康养领域应用的重要原因。”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分析称,制造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叠加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现实中老年人群体去养老院的意愿不强,而这些问题可以借助人形机器人来解决。随着具身智能技术不断进步,导览、商超服务、康养中的非接触交互、送药等场景均可应用机器人产品。预计到2030年,具身智能可能进入消费者家庭。

康养场景需求明朗

在十年来的发展中,傅利叶康复机器人已经进入3000多家医院、300个智能康复港。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坦言,团队也在思考康复的下一步要跟什么样的技术结合。目前来看,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将会使得康复养老行业发生巨变,这也是未来的趋势。

“当前,中国的康复治疗师数量存在缺口。尤其是有经验的,能够每天陪伴、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的治疗师十分缺乏。未来随着社会进一步老龄化,这一缺口还会进一步扩大。”顾捷此前表示,“以人为本”的具身智能将成为傅利叶未来长期战略的主线,也将延续傅利叶在康复领域的积累。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具身智能在康养领域有明确的商业化机会。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养老机器人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不过,与当前热门的“能跑能空翻”的“才艺”相比,在康复场景、医疗陪伴等场景中,人形机器人更注重交互性,提供情绪价值。

上海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静认为,人形机器人要长期在应用场景下站立行走、执行任务,需要在非结构环境下强化泛化能力,提升运动控制,实现高爆发、稳定性。在人机共融环境下,人形机器人需要实现安全、柔性控制的技术突破。

“未来人形机器人能够照顾人,最终要服务人。无论是陪伴、枯燥的康复训练,还是终究有一天能进入家庭等各种各样的场景,人形机器人一定是要有温度的,与人类一起交互。”顾捷表示。

落地仍需技术、生态并进

从一线实践来看,具身智能在康养场景的落地仍面临明显痛点。一方面,在医疗康养领域,具身智能落地面临技术、临床、监管等问题,产品需要医疗行业相关的许可证等;另一方面,医疗单位、康复机构相应的临床数据未大规模开放,且数据标注还需医疗、康复领域的专家参与,所以训练康养机器人时,企业面临“数据荒”考验。

“具身智能技术在医疗落地比其他行业更难。”李静直言。具体来看:一是具身操作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不同,需加入环境感知、决策和执行;二是运动控制仍是短板,需完善小脑功能;三是康养环境下,人形机器人不仅需要端茶递水,还应是“情感陪伴者”。

瑞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及副研究员牛传欣介绍,高校附属医院研究团队作为一线临床人员,目前更像是“观棋者”。康复机器人发展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时代,目前正进入临床的关键衔接阶段,可能会遇到机器人完好但临床使用存在局限等问题,还涉及适应症把控、治疗方案精细调控等。

就技术层面而言,顾捷称,人形机器人要在康养场景落地,需要首先解决“感知”层面的问题,让机器人理解周围的环境,有了感知,才能将信息汇聚到“大脑”,机器人才能够自主规划、判断,完成自主决策。另外,机器人还要能读懂语言、表情、动作,甚至情绪,并且及时给到相应级别的反馈。

为此,顾捷认为,坚持技术创新与生态共建双轮驱动,致力于打造AI最好的具身本体平台,推动软硬件协同发展,才是通用机器人技术演进的最佳路径。同时,应依靠大量高质量、多场景的真实交互数据,持续优化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泛化能力。因此,要构建一个软硬共创、数据驱动、场景互联的具身智能新生态。

“具身智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想象走向现实的时代浪潮。一个万亿级新兴产业必然孕育多元共生、彼此成就的生态体系。”顾捷说。

针对产业生态层面的问题,业内建议,由技术方、高校、应用方共同推动康养事业,让政府带动企业,并对接应用场景,推进具身智能在医疗场景快速落地。李静表示,医疗行业门槛高,对于具身智能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政府可开辟相应的绿色通道。

“未来在人形康复设备、康复医学等领域,希望国家多部门牵头,让设备真正从理论到临床落地,我们也希望共同促进这一愿景的实现,真正从‘观棋者’变为‘下棋者’。”牛传欣呼吁。

责任编辑:陈琼枝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