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国县域/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2024”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壹城经济咨询中心(壹城智库)在研讨会上发布《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报告探讨了市辖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分析了市辖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使命担当,并揭晓了“2024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
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的原则,为客观评价市辖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引导市辖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结合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和数据可获得性,本研究构建了市辖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依据上述评价体系,报告对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报告的数据来源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省市统计年鉴2023,各市辖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报告对内地城市的市辖区进行研究(不含港澳台),并对市辖区进行分类评价。考虑中国行政区划和行政架构的特殊性,15个副省级城市的市辖区在行政级别上与直辖市的市辖区更为接近。行政级别不同对市辖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要素承载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城市市辖区分两类进行评价:一是直辖市以及行政级别为副省级城市的市辖区,共计213个市辖区;二是地级市的市辖区,共计764个市辖区。两类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排名前100位的城市如表2和表3所示。
报告指出,市辖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人口最密集的空间单元,但在部分城市,尤其是“单区市”和“双区市”,市辖区的城市化水平还偏低,工业化进程甚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部分矿区改设的市辖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健全,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在这些城市,必须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基本导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资源要素进一步向市辖区集聚,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市辖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该报告还建议,在“撤县设区”“撤市设区”“撤并市辖区”等方面,应当继续坚持审慎态度。行政区划调整,不但要满足基本的门槛条件,严格履行必要法定程序,更要考虑“县(市)改区”和“撤并市辖区”带来的实质性影响,防止“县(市)改区”导致的城市化水平虚高和“撤并市辖区”导致的城市治理效能下降。要杜绝“县(市)改区”的“工具化”现象,科学评估县市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只有同时满足与中心城区“耦合程度高”和“联系紧密”两个条件的县市才能推进“撤县设区”“撤市设区”。
壹城智库致力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全方位、综合性、系统性研究,是国内城市发展、县域经济和产业园区的专业咨询机构。该智库对城市(县域)高质量发展、发展潜力、营商环境和生态建设进行持续监测,每年发布《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国县域/市辖区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报告》《中国县域/市辖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报告》以及《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