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刘晓山:多维度施策,破解农村人才难题

2024-08-05 18:56
中国财富网

中国财富网讯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许多人在问,乡村振兴,人才都留不住,怎么振兴?对此,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晓山认为,在破解农村人才流失难题上,应该多维度施策,实现供需双向奔赴。

刘晓山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传统农业边缘化等问题日益显现。部分年轻人认为做农民、干农业没奔头,脱离农业成为他们摆脱落后的“梦想”。乡村人才流失、人才难引进、人才难培育是目前提升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的堵点和瓶颈,也是必须破解的时代发展课题。他同时还强调,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结构需求也越来越高。同样,随着科技水平迅猛发展,以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学、材料学、信息学、规划设计学等学科为基础,催生的现代农业产业、现代乡村生活也悄然来临。从乡村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农民必然是有着高知识结构、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新农人”。

此外,刘晓山认为还应该在以下方面再下功夫:

一是积极为“新农人”搭建科技实践平台。首先,要搭建和利用好引进人才和培育职业农民成长的平台,如科技特派团、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农家小院”等平台。搭建学者参与乡村建设社会实践的平台,形成教学课堂和乡村田野互动互促,不仅让乡村田野受到专业知识的指导,同时让师生和科研人员有了从课堂到田野的实践机会。既实现学有所用,又为乡村引进、培养人才提供了机会。其次,要搭建科研人员的创新科研研究成果孵化平台。如农业科研基地、实践基地、示范村等平台,形成行业融合、产业融合、城乡融合等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龙头企业的优质产品,让“新农人”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在原来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提升产能和品质,拓宽资源产出的综合效益,增加附加值,让行业焕发出新活力。再次,要搭建科技和人才及农产品交流交易平台。如设立农业农村技术交流交易创新创业中心,举办农业技术博览会以及论坛、竞赛、培训等活动,搭建大数据信誉评价、交易评估系统等实践舞台,不断开阔“新农人”眼界,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创造新发展机遇,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平台。

二是努力为“新农人”谋求更宽和更好出路。首先,在人才的出路上要拓宽渠道。不仅要让相关学科的学子有选择乡村发展的机会,还应让从事农业的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和“土专家”“田秀才”等有优良技艺的人才有系统学习提升和发展的机会。其次,还应给从事“三农”事业的人才提供多种类、多次数的选择机会,免除其后顾之忧。再次,要为从事“三农”事业的人才提供更多培养机会。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宽相关行业领域是未来“三农”人才的需要,应加快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协同,区域协作、内外循环、城乡互动推进培养“三农”人才的合力机制。同时,要加强国际农业技术交流平台和人才交流创业平台建设,拓宽国际视野,做到“三农”人才既能“引进来”也能“走出去”,让“三农”人才有更好的出路。

三是应让乡村人才体现出人生价值。营造爱农懂农善农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价值取向,政府不但要加大对新时代“新农人”的宣传力度,树立弘扬先进“新农人”的典型事迹,多方给予政策扶持,还应该发挥好社会舆论和公信的作用。通过一定的信誉评价,用群众公认的市场价值来给有成就的“新农人”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让大家从心底里认识到农业有奔头、农民有地位、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广阔乡村有吸引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土壤和氛围,让“三农”人才能体现人生价值。

刘晓山强调,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建设工作,培养一支高质量人才队伍,要靠事业留人、靠温度留人、靠美好生活留人。只有实现人才愿景和实践场景的双向需要,才能实现供需的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地把人才留在乡村。(谢孟辰 实习生姚翕宁)

责任编辑:闫梅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