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余热逐渐褪去,随之而来的是新学期的临近。作为家长,做好这六项必备工作,可以为孩子的开学做好充分准备:从渐进地调整作息,到检视和总结暑期计划;从确保学习用品的完备,到帮助孩子重新培养学习习惯;还包括积极引导情绪,以及为他们提供持续的支持。这个过程无疑是一个向成长迈进的重要步骤。让我们一同面对新学期的挑战,为孩子们的未来培育坚定的信心和勇气,用陪伴和鼓励,为孩子的学习之旅增添无限的动力!
01
与孩子一起回顾假期生活
家长和孩子可以一同以一种有趣的“倒带电影”方式,重新回顾假期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拿出假期计划,逐项检视哪些目标已经实现,哪些尚未完成。这个互动不仅是简单的复盘,更是一个共同的冒险。
通过这种活动,家长和孩子有机会分享彼此的成就和遗憾,涵盖了各个方面:阅读、休息、娱乐和社交。亲子可以一起回顾那些美好的瞬间,思考那些未能如愿的计划,为未来的计划制定提供更多的思考和经验。同时,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种共同的“复盘”形式,必将让家长和孩子都收获更多,为新的阶段做好准备。
02
帮助孩子收心,培养学习兴趣
暑假期间,孩子们的心态通常会变得相对轻松,而开学后则会逐渐变得紧张起来,这种状态的切换通常需要一段过渡时间。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家长们要避免过于急躁,而是采取渐进的方式,以帮助孩子逐步恢复正常状态,避免给他们增加过多的心理压力。在这个阶段,家长们可以尽量减少安排大型活动,以便让孩子的内心能够逐渐平静下来。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懂得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快乐的人。 学习有“知、好、乐”三层境界,最高境界就是以学习知识为快乐的人。当一个人对他所做的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有了动力源。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孩子为什么玩手机、打游戏废寝忘食?因为他觉得好玩,有兴趣。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认为,如果孩子不愿读书,任何处罚都无法让他们就范,生命不像机器,可以由操纵者掌控,所有的动机都源自内心。 学生成绩不佳的真正理由,是没有找到令他们满意的学习动力。
家长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我女儿小时候,我为了激发她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跟先生经常跟她一起玩 24 点扑克牌游戏。每一次她赢了,都很有成就感。为了激发她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跟她一起练习编故事,引导她练习写文章,并鼓励她给报刊投稿。 每当她的文章被刊登出来之后,都是对她莫大的鼓舞。
03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查漏补缺
鼓励孩子检查回顾作业完成情况,也要注意哪些任务尚未完成,但仍有时间予以处理。许多孩子常常将作业拖到开学前的最后一晚,挑灯夜战地匆忙应付,这往往会使他们身心俱疲。
建议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开学前时间规划。这段时期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可以检查并弥补未完成的作业。在这段时间里,通过认真仔细地复习、调整和补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作业。这不仅能减轻孩子们的压力,还能帮助他们培养时间管理和自律能力。这种有计划的准备将为孩子在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04
帮助孩子调整生物钟,建立时间观念
暑假期间,许多孩子养成了晚睡晚起等不良作息习惯。如果不在开学前进行调整,通常会出现开学初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的情况,这会影响孩子的学习适应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们可以与孩子一同制定一个与学校生活相近的作息时间表。根据平日上学的时间,规定起床、就寝、学习和运动的时间,确保作息有规律地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接下来紧张的学习生活。
其实孩子做事爱磨蹭、拖拉,跟他缺乏时间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小时候的孩子的时间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没有时间的紧迫感。 他不知道一件事情赶紧做完做好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也不知道一件事情没有按时完成会有什么更糟的问题。
治疗孩子做事磨蹭、拖拉的毛病,要从娃娃开始。抽象的时间对小孩子来说,是没有什么具体概念的。他不清楚钟表上标识的时间数字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因此,家长可以把钟表上标识的时间具体数字跟孩子的日常活动相对应。 例如:“现在是早上六点半了,咱们该起床吃饭啦!”“现在是晚上八点半了,咱们该上床睡觉了。”这是联系生活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 这种提示,会让孩子逐步认识时间的具体概念,知道它跟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05
以身作则合理引导,养成良好习惯
家长尊重孩子,适应孩子天性发展,这并非是让家长真的什么都不管,置孩子教育于度外,静待小草长成大树,坐等花儿盛开怒放。
家长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这就是要从方向上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方向正确了,就不怕路远;良好习惯养成了,就不愁孩子不能自律自立。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发现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 富兰克林说:“一个良好的示范,才是最佳的训词。”家长以身作则,对孩 子最具说服力。
治疗孩子磨蹭、拖拉的坏毛病,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根本的方法就是家长要为孩子作出行动的榜样。 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材。要想让孩子早起,家长就不要睡懒觉。 家长懒懒洋洋地躺在被窝里玩着手机,却让孩子早点起床去学习,可能吗?要想让孩子养成怎样的习惯,家长先要具备那样的习惯。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孩子做不到,其实是家长没有做到。
06
读懂孩子情绪,树立阶段性目标
由于某些特殊经历和感受,有些孩子可能会对上学感到“焦虑”甚至“恐惧”,家长要正确做好沟通和引导工作,理解孩子产生的这些情绪,分析产生的原因,给予有针对性的鼓励和支持。
同时,要帮助孩子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设置切合自身实际的预期目标:“一些家长在育儿问题上,感到压力大,心理焦虑,不能从容淡定,跟为孩子设定了不切合孩子自身实际的错位预期目标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家长要从容淡定,就要帮助孩子设置切合自身实际的预期目标,并鼓励支持孩子不断努力让现实结果符合预期目标。
设置总目标,可使孩子感到学习有方向、有奔头。 但因为总目标的实现常常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甚至是曲折的过程,所以,仅设置总目标是不够的。 它容易让孩子感到遥远和渺茫,可望而不可即,从而影响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创造发挥。 因此,目标的设置要总分结合。 也就是说,在设置总目标的同时,设置若干适当的阶段性目标。通过逐 个实现这些阶段性目标来使总目标得以实现。 这一点,可用六个字来概括:“大目标,小步子”。 总分结合的目标能持续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美国一位负责学校领导力培训项目的资深指导者吉姆·唯坦对此颇有经验:“从小目标进展到大目标,对孩子来说很有效。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能给这个孩子增加难以置信的能量。”
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为一个遥远而宏大的目标去努力,是不大现实的。比如说,你让孩子练长跑,孩子开练的第一天,你就让他跑 5 公里,结果可想而知。如果让他先跑 300米,这是个小目标,短时间内就能见效。这个能见效的小目标会有效地激励孩子练长跑的积极性。
链接阅读:《做父母不焦虑:如何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玉瑛多年家庭教育经验的总结,是一本难得的家庭教育著作。在书中,围绕这些问题,刘老师结合个人实际,用丰富生动的事例详细介绍了自己培养、教育女儿的经验,系统阐述了“放养养娃”的方法,希望把自己从容淡定培养自律自立孩子的办法传授给当下“焦虑”的家长们。全书引经据典,将复杂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无论是信手拈来的经典格言,还是生动形象的成长故事,都是人们所熟识、感兴趣的。可以说,这是一本让家长学习后迅速见证孩子成长的书,让家长再也不用焦虑,做从容淡定家长。
作者简介:刘玉瑛,毕业于北京大学,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博导,中组部、人社部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首批专家,国家检察官学院等校外多家院校兼职教授。著有《新时代年轻干部必备的七种能力》《百年青春: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奥秘》等作品40余部,发表文章百余篇,曾6次获得中共中央党校教学科研一等奖。《给领导干部提个醒》被评为全国第三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做真正的党员》被评为全国党员教育优秀培训教材。《给领导干部提个醒》《老实人不吃亏》和《诚信决定存亡》被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推介为百种优秀思想道德读物。
《做父母不焦虑 : 如何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刘玉瑛著
新华出版社 2023年7月
ISBN 978-7-5166-6854-2
定价: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