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Bar

柳宗元:年少得志进士郎 半生落寞赴南荒

2022-09-30 17:18
中国财富网.九公子的随心

在柳州市中心柳侯公园西隅,有一座庙宇,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衣冠冢,名作柳侯祠。祠里最负盛名的是“三绝碑”,以韩愈悼文《柳州罗池庙碑》念之,苏轼感怀诗《享神诗》感之,故有韩文、苏书、柳事“三绝”。

如今的柳州,树木成林,郁郁葱葱,风景这边独好,又有螺蛳粉享誉全国。很难想象,一千多年前,这里满目疮痍,一片蛮荒,曾经才华满腹、仪表堂堂的进士郎柳宗元在这里走过他人生的最后时光,在喟叹与惋惜中度过他短暂的一生。

1.png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

6月,是一个令无数考生紧张和振奋的月份,许多人走进考场,恣意挥洒,实现自己的梦想。高考制度的前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千余年,在古代,无数考生也像现在一样,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金榜题名登科时。

公元793年,一位年仅21岁的少年郎恣意潇洒,进士及第,自此名声大振。他就是在中华文脉中留下多篇绝美佳作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众谓柳氏有子焉”,是柳宗元的好友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写给他的,意思是柳家有了个出色的后代。

韩愈这么说,既是真的爱才,同时也有他自己的失意之处,毕竟谁能想到,被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曾连续三次科举考试失利。足以看出当时唐代科考的艰辛与难度。

青年柳宗元出色到什么程度呢?韩愈是这么说的,“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名声非常大,人们都愿意与他结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公卿贵胄,都争着要他成为自己的门生。

(来源:摄图网)

看看,这就相当于现在清华北大争抢的程度了,韩愈心中一半感叹一半酸楚也是可以理解。

这还没有结束,柳宗元的晋升那也是相当速度的。自21岁中了进士之后,公元798年,26岁的柳宗元考上了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公元801年,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公元803年10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

短短几年间,柳宗元一跃成为当时的政治核心人物之一,从此直接进入上流社会,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广泛。

柳宗元的出色与他的出身和所受教育密切相关。

他生于名门河东柳家(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这一支想必大家不陌生,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与其就是同宗,可见柳家的家风确实是严谨、刚正。

柳宗元曾在《送澥序》里说:祖上“在高宗时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可见家世之显赫。但由于武则天落败,柳氏的势力就慢慢衰落了。

虽然家道中落,家风却依然传承下来。他的父亲柳镇是一个正直的人,曾经在晋州做官,每每看到冤案,都会据理力争,丝毫不怕触怒他的上司。他的母亲卢氏出身范阳大户人家,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七岁即通《毛诗》及刘氏《列女传》。柳宗元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少年时期,柳宗元一直和母亲住在长安京西庄园里。在这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他完成了对知识的初步学习,培养了他正直、刚强的性格。

出仕后的几年,柳宗元便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在长安小有名气。这段时期,柳宗元也结识到了一生肝胆相照的至交好友,两人同一届考生,同时中举,又同一年分配工作,都在京兆府做事,这人就是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后人并称他们“刘柳”。

难得的是,这两个人三观出奇的一致,都是改革派。意气风发的两位少年郎,都不满足于做普普通通的公务员,他们想推动大唐的革新步伐,要“致大康于民, 垂不灭之声。”

(来源:摄图网)

公元805年1月26日,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柳宗元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开始了,两个热血青年纷纷投身改革,而这也成了他们一生坎坷的起点。

4.png

改革哪有那么容易的,几个月后,顺宗被迫让位给宪宗,180天的革新也就此宣告失败,等待着柳宗元的命运可想而知。

公元805年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属山西垣曲县)刺史;11月,在贬谪的路中,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

他的好友刘禹锡也被贬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两个曾前途无量的公务员,均被贬至偏远荒凉之地,从此天各一方。

不像刘禹锡天性开朗洒脱、逍遥自在,柳宗元其实是拘谨内向、心思敏感之人。在刚到永州的时候,他还抱着能得到朝廷宽赦的期盼,可就在他被贬的一年内,朝廷竟三次下发诏令一再重申其不在宽赦之列,不得牵移至京城附近,回长安的幻想已然破灭。

不到半年,同来的母亲又因水土不服无人照顾而去世。这一年,他32岁。此前,他已连续经历了丧父、丧妻、丧子之痛,正值壮年的柳宗元,已深刻体会到人间百态。

司马迁有云:“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柳宗元如是。

既然要在永州长久生活下去了,柳宗元只得开始劝服自己妥协,他在潇水的支流冉溪附近购得一片土地,清除积秽,建屋造池,将此地命名“愚溪”。一个“愚”字,也算是对自己的自嘲吧!

虽郁郁寡欢,柳宗元却在周边发现了许多奇石异景,西山、钴鉧潭、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皆出自此间,也就有了传世的《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读他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以为山水终能慰藉这个孤苦的灵魂,让他放下己身,乐得其所。

却不知,《囚山赋》才是他的真实想法:“宗元谪南海久,厌山不可得而出,怀朝市不可得而复,丘壑草木之可爱者,皆陷井也,故赋《囚山》。”一草一木都是他与长安永久阻隔的屏障,只能让这个囚客“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柳宗元终究不是欧阳修,不是苏东坡,即便身处山山水水之中,他依旧放不下自己的那股心气。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是那个独钓寒江雪的孤家寡人,刺骨的寒冷,蛮荒的萧条,映着柳宗元那颗不甘的寂寞心。

(来源:摄图网)

在永州,柳宗元爱上了饮酒,几杯入喉,顿觉天地山水都热闹温润了起来。他学习陶渊明,作《饮酒》诗,抒发饮酒恣意微醺之乐的体悟:

6.png


7.png

在永州度过了十年的“囚客”生涯,公元815年1月,柳宗元终于接到诏书,要他和刘禹锡回京。以为可以一展宏图的柳宗元,开心得像个孩童,长途跋涉一个月,重返长安。

长安城依旧灯火明亮,老友重聚,柳宗元分外高兴。可惜好日子没过几天,刘禹锡的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传到朝中有心人耳中,加之武元衡等人对他二人的仇视,两个人又双双被贬,一个去播州(今属贵州省遵义市),一个去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总之,你俩关系好,那就不能让你们在一起,万一再密谋些改革起义之举,可如何是好。

消息很快传到柳宗元那里,他流泪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担心比广西还要偏远的贵州,刘禹锡八十多岁的老母如何扛得住?不行,我可以去柳州,但刘禹锡不能去播州。

于是,为了自己的好友,柳宗元第一次提笔写了一封求情信,“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这就是著名的“以柳易播”的故事。事情传开,皇帝也为之动容,遂命刘禹锡去了条件好一些的连州(今广东连州市)。

封建王朝的政治斗争看似像一场游戏,却戏谑着两个满腹爱国抱负的有志之士。走吧,短短两个月的长安之梦又碎了。

两人一路洋洋洒洒,谈笑风生,可惜终要一别。衡阳到了,下车吧,两位文豪挚友,牵衣拱手,就此别过。敏感如柳宗元,知道此生可能也就在此别过了。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到达柳州的柳宗元已经44岁了,这又是一个满目荒凉的地方,彼时的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和悲凉的心情是如何面对这一切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初心不改,仍然想用地方长官这微薄之力,为当地百姓带来一些福祉。

他先后采取了解放奴婢、植树造林、兴修街道、打井取水、兴修孔庙、发展文化等举措,短短四年时间,就把柳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柳州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或许,他在这变化中看到了人定胜天的力量,也看到了自己的挣扎和矛盾。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在南夷蛮荒之地用一己之力坚持着他的理念和初心,仁政爱民,改革弊政。

四年后,唐宪宗大赦,敕召柳宗元回京。而体弱多病的柳宗元已无力再回到他年少逐梦的长安城。公元819年11月,年仅47岁的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走完他传奇的一生。

在柳宗元去世后两年。刘禹锡又被贬至巴蜀地区的夔州,巴蜀风物极大地慰藉了他。而在山水灵秀的巴蜀之地——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有款“重碧酒”名满大唐,此酒因杜甫“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而得其名,采用多种粮食酿制,诸味谐调,浓香四溢,文人墨客独爱之。只可惜,柳宗元没机会品尝此酒,爱酒如他,如能尝到这味美酒,想必会得到宽解和超脱,实现诗酒更进一步的升华。想必刘禹锡,定是以此酒遥遥缅怀过友人。

(来源:摄图网)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他和同一时期的韩愈并称“韩柳”,共同发起了唐代古文运动,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柳宗元十分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指出“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成为古文运动理论的精华。他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为中国文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黄河文化孕育了柳宗元的文学底蕴,在他漫长的游历和贬谪期间,他的文学又融入中华文脉的各个支系中,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苏轼评价他,“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欧阳修说他,“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回看柳宗元郁郁不得志的短暂一生,却是为一代代文人定性明志的心路历程。正因为有了像他这样踽踽独行、不惧权势、引导改革的文人,我们今日翻开历史,才会时时扪心自问,人生的意义在哪,我又为何而存在。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华夏文明才如此绚烂多彩。

如今,斯人已逝,唯有文脉留存。盛唐“重碧酒”也经由宋代“姚子雪曲”、明清“杂粮酒”延绵不绝,终以五粮液之名蜚声中外。时光荏苒中,五粮液正以见证者的姿态静静注视着朝代更迭,文人墨客迎来送往,不同文脉交织碰撞,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共识。赓续千年的中国白酒文化也传承至今,伴随着华夏民族继续谱写崭新华章。


执笔:隋娜

统筹:李耀威 闫梅

编辑:王一川

监制:田欣鑫


责任编辑:闫梅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