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新闻专业精神:全媒体时代的困惑、突围及前景

分享至

第22个记者节到来之际,历届范长江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代表给青年记者们写下了激情洋溢的寄语,从中看到:敬业、职业、专业“三业精神”,是中国新闻传媒界最高奖获得者职业生涯贯穿始终的核心感悟和思考精髓。作为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我的寄语是:“在媒体转型的剧烈变革之际,无论新技术怎样变革,新闻专业之树常青,时代呼唤‘新闻专业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

在传统媒体步入“冬季”,有些媒体人陷入无奈和困惑之际,我认为:敬业精神是职业操守,职业需要敬业精神支撑;而新闻专业精神,则是全媒体时代汇聚传媒焦点,瞭望媒体人精神风采,展示新闻人灵魂的风向标,更是传媒界在媒体融合改革创新“窗口期”迎接灿烂春天的不竭动力。

中国新闻界亟待提炼出新时代的新闻专业精神

(一)新时代需要锤炼媒体人的新闻专业精神

在传媒业剧烈变革的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颠覆性变化,但是体现媒介本质的专业精神永远不会改变。回溯近现代新闻传播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每个国家每个时代的新闻人都以其卓越的新闻实践打造了适应不同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的新闻专业精神。我国当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向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迈进。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复杂艰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精神世界提供智力支撑,守望社会公平正义,可谓任重道远。提炼概括符合中国国情和大众需求的新闻专业精神,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对近现代传媒业发展规律和新闻实践、职业作风的精准概括。我认为,新时代的新闻专业精神应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心,既充分体现中华文明优秀文化,又要借鉴中外数百年凝聚的新闻专业精华,更要体现红色基因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新时代的新闻专业精神可以概括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真务实、创新突破”。这种精神包含敬业、职业、专业“三业精神”,不仅体现在坚定政治立场,还体现在纵论风云的敏感和能力,体现在坚持客观性原则、独立思考原则,以创新意识适应全媒体时代变革,在媒体深度融合中抢占先机,营造健康清朗的舆论环境。传媒业既是公共精神的载体,又是履行责任、为公共服务的平台,30多年的新闻实践使我深深感到,新闻专业精神的实现路径体现在新闻记者的发现力、突破力、思辨力,这“三力”的路径选择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力”要求的最好注解。

(二)新闻专业精神不是新闻专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闻传媒业迅猛发展,新闻传播作为一门科学日益繁荣,从西方引入的“新闻专业主义”流行于国内学界和业界。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这一新闻职业规范,强调新闻媒介媒体人的客观性、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但纵观中外新闻发展史,所谓真正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只是带有理想主义的一厢情愿。新闻传播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新闻专业主义实质体现的是这一行业的专业精神,就目前所处的人类文明阶段,任何专业精神,在任何属性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产生永恒的、真正意义“独立存在”的传媒生存土壤。

从中国国情出发,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新闻界亟待提炼一种新闻专业精神,作为从业人员的行为宗旨和准则。

一是“专业精神”更能体现新闻传播本质特征。一般人的理解,在政治生活中作为与宗教相对的派生词,凡不是宗教的非正统,皆称之为“主义”。冠之以“主义”后缀,往往具有“思想、运动、体制”三种互为相关的内容,对“主义”的一般理解,更多从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着眼,也可视为实现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法。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和一般心理状态及追求的理念宗旨,往往体现在最高理想和准则中,表达一种理念或完整体系的思想和信念,精神是描述有智动物特别是人类内在现象的名词。一般人对“主义”的理解,更多是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作为社会分工的新闻传媒,以精神作为行为宗旨和追求目标更为贴切。孙中山先生在《军人精神教育》中说,“精神定义若何……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精神是非物质的,是统帅人灵魂的精神世界。

二是新闻学的社会分工决定这一行业具有“精神”内涵。从人类社会分工看,专业主要指研究某种学业或者从事某种事业。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是以人类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近现代新闻传播业伴随着工业革命大潮成为社会分工中的重要一员,为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新闻学,具备从业人员数量庞大的职业属性,需要提炼一种职业精神作为指引这一门学科前行的灯塔。

三是“精神”比“主义”更符合目前的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物质和意识都是不能脱离客观发展规律的社会存在。中国社会经过近代痛苦曲折的艰难探索,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并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车道。观察当今中国社会的基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国情“初级阶段”的“社会存在”,决定新闻从业人员要以一种“专业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营造舆论环境,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清朗健康的舆论支持,构筑中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精神家园,这是时代给我们这一代媒体人提出的新命题。

(三)新闻专业精神凝聚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核

新时代,在传媒从业人员中大力倡导新闻专业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传承和红色基因。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读史》诗中说“丹青难写是精神”,鲁迅在评论近代世界短篇小说时讲,“借一斑略知全,以一目尽传精神”。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看,中国知识分子致君尧舜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新闻专业精神的源泉。传统文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有屈原对国家的深沉眷恋,又有杜甫“忧叹黎元”的无限深情。司马迁愤而作《史记》、董狐刚正不阿秉笔直书,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专业精神必不可少的薪火相传的文化内核。谈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必须遵循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在庚续历史文化传统中挖掘这一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看,红色传承为新闻专业精神注入新的阐释和时代内涵。2021年新华社迎来90周年辉煌历程,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从瑞金划破长空的第一个电波,到延安窑洞响彻神州的一篇篇电讯;从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到改革开放的阵阵春雷,这些经典作品并没有成为“易碎品”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几代新华人传承的新闻专业精神。作为党创办和领导的新闻舆论机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镇,这些作品至今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书中收录的《西藏木犁即将绝迹》《“一厘钱”精神》《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及《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等,这些真实的历史记录,不仅没有被时间的潮水冲淡、漂白,而且永久留存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成为激励各族人民奋发有为民族崛起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新华社建社90周年所说:“新华社坚定不移跟党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

《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编写组 编

新华出版社 2021年11月

ISBN:978-7-5166-6065-2

定价:90.00元


(四)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新闻人的圭臬

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学科之一的新闻传播行业,以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的新闻传媒人,应该有自己专业的精神信仰。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媒体变革的新时代,跨界传播使新闻传媒资讯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剧烈变革,新媒体业态带动了许多新的产业,泛化的新闻资讯带来新闻传媒资讯人员不断增多,这些从业人员急需具有本行业特点的精神指南。新闻从业人员树立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和法度,已经成为衡量这一职业在大时代天平上占有何等分量的标配。打造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使之成为传媒从业人员的圭臬,不仅是新闻人健康成长的客观形势需要,更利于媒体加快转型发展。从历史看,近现代传播史的实践证明,每一次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对传统媒介带来冲击和影响,但新闻的专业精神不可替代;从现实看,社会对真正的新闻、深度报道需求日益强烈,互联网技术越发达,碎片化信息越多,人们越希望看到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的深度报道。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调查记者王文志为例,近年来他采写的重磅报道赢得舆论广泛赞扬和好评,这既表现了社会对舆论监督报道的需求和饥渴,更反映了广大群众对新闻专业精神的崇高敬意。

全媒体时代新闻专业精神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全媒体时代新闻专业精神面临的挑战

不可否认新闻专业精神在全媒体时代受到强烈冲击和挑战,尤其是新技术好似“不尽长江滚滚来”。突出表现在:

一是新技术对传媒格局的颠覆性改变日益加剧。我国网民已突破10亿大关,万物皆媒、人机共生带来媒体舆论格局发生剧烈变化,报纸、电讯、广电、互联网之后智能数字化的第五次传媒变革,使移动端成为传播主流,正在经历的“移动互联网社交+短视频”,向“5G+人工智能”时代转变,元宇宙孕育的互联网下一段的变革,引发我国视频业异军突起,目前“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达9.44亿,其中短视频8.88亿”便是强烈信号。

二是新技术对媒介概念的洗牌和重构日益加剧。突出表现是跨界传播带来的传媒生态嬗变,这种变化重新定义了新闻传播的内涵和外延。在技术和资本的迭代推动下,传媒资讯不仅突破传统新闻领域,资讯泛化产生更大范围的链接,使新闻、信息、服务、娱乐、媒介、商务交互交融渗透,界限越来越模糊。两微一端、快手、抖音等的内容呈现,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多样,许多领域意识形态属性出现淡化倾向。

三是新技术发展对传媒人固有的价值取向冲击和影响日益加剧。从媒体生态现实看,一方面,受众的流失导致传统媒体营销收入急剧下滑,许多昔日风光无限的媒体难以为继,面临生存压力,每年都有一些纸质媒体停刊;另一方面,一向以“内容为王”而自豪的媒体人,由于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下降,职业尊荣感和自豪感日益递减,对从书本上学到的新闻职业信仰发生动摇,纷纷跳槽转行。尤其是传媒校院的学子和在媒体工作的年轻人思想出现困惑和迷茫。近两年我从业界转入学界,无论是新闻传播的教学人员还是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许多人对新技术冲击下的新闻传媒业前景表示担忧,一些纸质媒体的停刊倒闭,一些学兄学姐的跳槽转行,对学生们的职业信仰带来严重冲击和影响。在大学新闻传播课堂上,许多学生对职业选择产生了疑惑,新闻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占比越来越低,他们看不到美好的职业前景,对从业未来表示困惑和疑虑。

(二)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坚定恪守新闻专业精神的信心

面对传统媒体业的“寒冬”,一些媒体人表现出的方向感迷失、敬业精神缺失、职业精神丧失的“三失”倾向亟待引起关注。

首先,要正视新技术带来的新闻传播业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直面传媒生态变革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任何采取鸵鸟态度或“等靠要”的方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其次,要善于从方法论视角辩证分析危与机、时与势。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思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危机管理4R模式,他说:“不要阻扰信息的传递,即要保证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确保良好信息删选机制,不要忽视信息中的警告。”只要紧紧抓住媒体融合反馈“信息中的警告”,理性分析危险中存在的机遇,辩证看待传统媒体在深度融合中的利和弊,就会清醒认识新一轮技术革命给媒体融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把握住历史潮流的发展大势,化危为机赢得主动。

再次,要坚信无论新技术如何发展,新闻专业精神必将永恒。从工业革命催生现代传媒业的初期,到20世纪新闻传播业迅速繁荣发展,以客观、公正、正义为主要内涵的新闻专业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媒体人,创作了至今令人难忘的杰出新闻作品。只要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客体空间存在,只要人类社会舆论场域的良知还有市场,人类对事实的求知欲、对真相的渴望欲,便是新闻专业精神茁壮成长永远不变的肥沃土壤。

(三)全媒体时代新闻专业精神将被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已进入“四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介资讯存在“三化”特征:一是信息海量化。巨量信息扑面而来,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二是资讯碎片化。这些海量信息看起来信息量很大,但更多是凌乱而缺乏系统、分散而欠少逻辑,肤浅而缺乏深刻内涵,甚至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信息;三是信源稀释化。很多信息是浮躁情绪的宣泄,缺少权威准确来源,或信源单一,马路消息较多,令人真假莫辨。网络媒体的这种状态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征有关,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天性”。这种状况为坚守新闻专业精神的媒体人带来难得机遇,媒体人的专业性此时可以尽展才华,新闻专业精神所倡导的全面、客观、公正、准确有了宽广舞台。

首先,要坚定信心,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认识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中的人才和资源等优势,深刻认识社会转型中广大群众期待媒体人以新闻专业精神报道事实真相,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广阔空间。

其次,要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窗口期”,加速业界、学界和科技界“三界融合”。新一轮技术革命正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传媒资讯业借助智能化、数字化改变着近三四百年以来的面貌。未来三至五年,新一轮技术革新必将给媒体融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谁顺应互联网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及时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短视频”向“5G+人工智能”时代转变的关键“窗口期”,谁就能够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先机赢得主动。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称,元宇宙是移动互联网的继任者。作为互联网的下一段,横空出世的元宇宙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交互式的革命,Facebook、腾讯等巨头已先后布局,旨在占领行业先机。主流媒体只要深刻认识实现技术突破的极端重要性,抢占新技术革命的前沿阵地,在“三界”深度融合中打造先进的传播平台,新闻专业精神就将在这一变革中被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

新闻专业精神的弘扬需要全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专业精神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沃土中的精神之树,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茁壮成长必然需要全社会营造良好环境,使之发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强大精神动力的作用。

(一)深入开展调研,把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纳入中华民族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全面总结时,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各个历史时期38个系列的伟大精神。新闻专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信仰、传统和人民至上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庚扬,应该作为一种伟大精神,由相关部门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研加以提炼和论证。

一是,要把如何提炼概括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特点和内涵的新闻专业精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精心组织调研和论证。要深入业界、学界和各级宣传主管部门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研讨这种专业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的关系,既要借鉴数百年来近现代新闻传播界的经验,更要遵循新时代新闻传播“两个规律”,使之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红色基因,凸显传媒资讯职业特色,凝聚全社会的聪明智慧。二是,目前学界、业界对新闻专业精神、新闻专业主义等概念还存在不同认识,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新闻专业精神的理解还不尽一致,有些人还把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加以宣扬,统一思想认识有利于新闻专业精神的弘扬和践行,使之成为新时代我国媒介资讯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引领。三是,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形成的中国特色新闻专业精神向社会颁布,并将其正式纳入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作为传媒资讯业的一种伟大精神,在中华民族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的新征程中,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引领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二)加快创新发展,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为新闻专业精神提供制度保障

最近在广州落幕的以“发展与秩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为主题的2021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传来许多令人振奋的信息。加强内容创新,提升价值含量,成为与会媒体人的一致呼声。这是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以主流思想引领多元舆论,以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的时代需要,更是媒体深度融合给主流媒体带来的严峻挑战。迎接这一挑战的关键在于媒体人要塑造一种崭新的新闻专业精神。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的培育需要为媒体人提供广阔的传媒资讯大舞台,这个时代大舞台需要深化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要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中找准深化改革这一根本路径,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紧密结合;要在媒体发展“窗口期”的关键时刻,以新闻专业精神推进媒体转型升级,抢占思想舆论阵地制高点,不断壮大主流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

二要在制约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加快改革步伐。在充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基础上,实现体制机制改革迈出新步,取得突破性进展。喻国明教授认为,“互联网有很多非常具体的、复杂的市场格局和市场运作的逻辑,如果对市场运作和市场逻辑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新媒体的投资可能就会处于回报率很低的风险”。破除这种“风险”,亟待加深对体制机制改革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针对一些传统主流媒体期待依靠政府拨款,以及在融合转型中观望、找不到方向、摸不清路径的现状,迫切需要澄清一些错误或模糊认识。当前亟待处理好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关系,处理好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的关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体制机制上大胆改革,让改革的口号从挂在墙上落实到行动上。只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从制度上保障新闻专业精神的弘扬,筑牢媒体人的精神家园。

三要在进行改革试点时,把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的实施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并尽快见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指示要求,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对深度融合的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提出明确要求。应尽快选择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传媒资讯业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尽快认真总结试点单位在改革中培育新闻专业精神的实践和做法,并将他们的经验在传媒资讯业推广。

(三)鼓励冒尖成才,营造弘扬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的名记者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寄予厚望,他提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培养新时代具有新闻专业精神的传媒资讯人员,把弘扬新闻专业精神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新闻专业精神可以作为人才队伍“创造力”充分“涌流”的不竭动力。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通过建立完善评价、激励、约束、容错机制,以良性竞争、薪酬激励机制和能者上、庸者下的晋升用人机制,把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落到实处,为打造作风过硬,本领高强,具有新闻专业精神的人才队伍提供制度支持。

其次,把培育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与鼓励精品力作结合起来。新闻专业精神需要拔尖人才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创作优秀作品,以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例,在网民信息极度饥渴,追问真相极度迫切状态下,需要媒体人发扬新闻专业精神,尊重传播规律,讲究传播技巧,及时发声,善于发声,及时化解民众不满和质疑。特别是对中央明令禁止、百姓深恶痛绝的现象要进行舆论监督和深度报道,避免在一些民怨沸腾的热点事件中失声失语。全媒体建设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善于学习思考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队伍,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人才培养瓶颈,让更多的新闻记者创作出像《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中闪耀着新闻专业精神光芒的精品力作。

再次,鼓励人才冒尖。新闻专业精神是新闻传播及资讯传媒业政治和业务素养精湛高超的集中代表,要像十年前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单位大张旗鼓表彰“领衔记者、领衔编辑”那样,在全行业树立标杆和旗帜,鼓励更多的从业人员模范践行新闻专业精神。

最后,落实“部校共建”精神,从新闻传播教育源头抓起培育新闻专业精神。8年前,《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的意见》(中宣发20134号)发布,要把这一文件精神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在部校共建中把培养人作为重中之重,把新闻专业精神的培养教育贯穿新闻传播教育始终,厘清新闻专业精神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关系,创造条件让新闻专业精神进教材、请做出优异成绩的媒体人进课堂,从源头上让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在大学生头脑中牢牢扎根。

(四)优化生态环境,全社会大力倡导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蕴含着主流媒体源远流长的历史基因和红色传统,需要广大媒体资讯人员通过大力弘扬新闻专业精神,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打造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应该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系统工程抓紧抓好。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关心、爱护、支持传媒资讯人员队伍建设,为各级传媒机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和财力支持,为媒体转型升级、培养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通过树立典型、新闻评奖等措施大力弘扬新闻专业精神。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加以倾斜,各级宣传和网络主管部门对弘扬新闻专业精神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播设立奖项,表彰先进典型引路。

三是加强对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干部队伍进行培训指导,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培养传媒资讯人员成为政治素养深厚和业务精湛的高手,培养他们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深刻的洞察能力,以及新技术浪潮带来变革的前沿阵地意识,使他们成为媒体深度融合改革的弄潮儿,采写出真实反映社会实际的报道,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提供有情感、有温度、有生活质感的高质量新闻作品。

四是营造全社会尊崇记者,支持记者采访报道的环境,增强记者行业的社会尊荣感和自豪感。例如,通过“好记者讲好故事”等活动,广为宣传践行新闻专业精神优秀采编人员的模范事迹,鼓励具有新时代新闻专业精神的新闻传媒资讯人员创作出更多经典新闻作品。(徐江善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李艳霞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