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将进酒Bar >  正文

【将进酒Bar】苏辙:名副其实的“八分之一”

分享至

图片

提起苏辙,恐怕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大文豪苏轼的弟弟,然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再然后,就没有了。

确实,作为“宠弟狂魔”,苏轼好多作品中都会出现弟弟苏辙的身影,“怀子由”“念子由”“和子由”,在满世界对苏轼爱得死去活来、推崇至极之时,苏轼却只心心念念“要是子由与我同在该多好啊!”

图片

(来源:摄图网)

苏轼、苏辙间的关系可以用抒情方法描述:哥哥是帆,指引方向,弟弟是船,御帆前行;哥哥是风筝,高悬着美丽,弟弟是线,拉扯着牵挂。

虽然在大部分的故事中,耀眼的哥哥遮挡了弟弟的光芒,但论文学成就,弟弟较哥哥并不逊色太多。而在亲情的演绎中,弟弟更成为无私奉献的c位,让哥哥拥有潇洒恣意的底气。

林语堂曾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才能写出最好的诗。”

谁的青春不叛逆,谁的年少不轻狂。

不过一般人青春期不是谈恋爱,就是和家长作对不学习,不像苏辙叛逆得很高级。

在宋朝难度最高的制举考试考场门口,考了几天的苏轼、苏辙兄弟两人总算又见面了。

苏轼一边忙着和各路朋友寒暄,一边抽空问苏辙考得如何。

还未等苏辙开口回答,苏轼又忙着回馈大家的关心,他表示对此次考试很有信心,自称自己的策论“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我作文写得凶得咧,直言不讳,啥啥都敢论。

待到苏辙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向沉默寡言的他惊人地表示,这回写的文章不为扬名立万、求取仕途,只是实话实说。

在文章中,苏辙将矛头直指宋仁宗,批评当朝老皇帝“沉湎于酒,荒耽于色,晚朝早罢,早寝晏起,大臣不得尽言,小臣不得极谏。左右前后惟妇人是侍,法度正直之言不留于心,而惟妇言是听。”不但如此,还拿历史上有名的六位昏君与他一同类比。

万幸的是,虽然年老的宋仁宗存在苏辙论文里指出的懒惰、好色、浪费、执行力不高等问题,但他确实是个少有的以宽厚仁慈闻名的皇帝。

待宋仁宗看了苏辙文章,虽然脸上火辣辣,不过还是摆摆手,“罢了罢了,我不和个黄毛小子一般见识。”领导一句话,苏辙逃脱了死罪。

当众打脸领导,能有好下场?尽管领导宽厚,但作为下属还是要维护一下皇家权威。

判卷老师们对苏辙的排名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初考官胡宿认为文章对圣上不敬,考生不应被录取。

覆考官司马光认为直言进谏是好品质,而且文章内容极佳,不仅不应该被打压,还应该评为三等。两人各执一词,不肯让步。

另外一名考官范镇出来打圆场,表示苏辙这篇文章确实很不错,但这样赤裸裸地给皇帝提意见,还是有些过分。

最终,几人商议给苏辙打了个“三等下”。

因着这个成绩,朝廷给苏辙委派了个不受重视的小官。

苏辙的小倔脾气又来了,向上呈报,“我哥要出去当官,我老爹年龄大了,我得在家照顾他,不能出任这个官职。”

图片

(来源:摄图网)

江湖我辙哥,人狠话不多。他的政治立场异常坚决,他有才华,有筹谋,更能耐得住寂寞。

一般来说,与知名人物共同生活,难免会心生比较,尤其被人提起时总作为附属品出现,这样的滋味不好受。但苏辙内心强大,能与自己和解,不受干扰,坦然处之。

虽然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但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也有存在的意义。

苏轼仕途顺利,苏辙为哥哥高兴。只不过看着他越来越肆意直白地发表言论,苏辙隐隐有些担心,他害怕哥哥信口开河酿成祸端。

他时常规劝哥哥:“老哥啊,互联网很危险,不要当个键盘侠,向外到处发表观点啊。”

苏轼频繁发布朋友圈,还在各个微信群转发公号求关注,最终遭人嫉妒引起大祸,导致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辙听说哥哥出事,立即奏请朝廷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以求保住哥哥一条命。

新皇帝宋神宗有心相助,耐不住苏轼的嘴得罪过太多的人,迫于压力,只好先把他放入牢内。

苏轼和儿子约定,要是皇帝准备杀他,就送鱼以做暗示。可巧那天儿子外出有事,拜托亲戚送饭。亲戚想着给苏轼改善一下伙食,送了一条鱼进去。

苏轼看见鱼,以为难逃一死,悲悲戚戚。

绝望之下,想到了弟弟的告诫,想起了兄弟俩的诗酒年华,悲从中来,提笔给弟弟连发两首“绝笔诗”。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哥哥的真情实意深深触动着苏辙。

就像小时候,苏辙会想尽办法帮顽皮的哥哥逃脱大人的责骂一样,他冷静地拒收了诗稿。

这是什么逻辑?

因为苏辙知道,拒收的内容按规定会向上呈阅。诗稿最终传入了宋神宗之手,本就爱才惜才尚不忍心的神宗,看到如此情真意切的诗句,又加上王安石、太后等人的求情,顺利找到台阶,赦免了苏轼。

环境决定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

苏轼、苏辙虽然是亲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但却性格迥异,苏轼旷达洒脱,苏辙沉稳内敛,两人性格和而不同,勾勒出一段完美的圆弧。这大概也是多孩家庭的一大特点,兄弟姐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既心意相通又能互相弥补彼此不足,既能花团锦簇也可各自幽香。

图片

(来源:摄图网)

随着现在三胎政策的开放,可能会有更多的“苏轼”和“苏辙”出现,一同闪亮却各有千秋,以亲情的力量演绎不同的精彩。

唐宋八百年间,文人才子无数,佳作美文不断。然而只有八个人凭借散文脱颖而出,被后人冠以“唐宋八大家”之名。

其中,苏家一举占了三席。老爸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气势磅礴;哥哥苏轼的文章雄放恣肆,隽逸洒脱,哲思深厚;老弟苏辙的文章则汪洋澹泊,深醇温粹,有一唱三叹之声。不同于哥哥的大开大合,苏辙的文章以政论和史论最为出众,往往能切中时弊,一针见血。

图片

(来源:摄图网)

“三苏”的入选,既成就了文坛的一段佳话,更代表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高调做事是一种气场,低调做人是一种美德。苏辙的坚守一直和哥哥不同。苏轼要的是活得潇洒肆意,但苏辙求的是过得脚踏实地。他用一生践行着人如其名的哲理,一圈又一圈,无人在意也不曾消失。不论风景如画还是狂风暴雨,不论繁花似锦还是枯枝败叶,永远坚定内心的想法,始终前行。

不偏不倚,不争不抢,苏辙的性格一直很“佛”。但“佛”并不是没有上进心,毕竟就官位来说,巅峰时期的苏辙比哥哥可是高出不少。

苏辙的“佛”在于他从没有因为环境和立场的变换而做出改变。无论世事如何,苏辙一直故我。

父亲去世后,他任职中廷,积极倡导变法,受到王安石的重视。30岁的苏辙风华正茂,王安石特意安排他在大宋经济改革特别委员会——三司条例司中任职。

可干了一段时间,苏辙发现变法中存在着漏洞,尤其是青苗法损害了民众的利益。他立刻直言上书朝廷,引发了王安石的不满。

苏辙无话,自请外放。

临行路上,一切依旧,苏辙抚着胡须感叹,“落子无悔,只是可惜出发前没能再和哥哥一同喝上一杯蜀地名酒姚子雪曲。”姚子雪曲是四川伢子苏轼和苏辙的最爱。

记得那年,苏轼、苏辙兄弟守制期满后奉召还朝,侍父沿岷江东下自游行,一路吟诗作对,把酒言欢。船经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两兄弟喝完“姚子雪曲”后诗兴大发,共提笔写下7首诗歌来记述这场旅行。

苏家两兄弟钟爱的“姚子雪曲”就是今天知名白酒“五粮液”的前身,美酒佳酿世代传承,不曾断绝,让后辈有幸能与苏氏兄弟同饮一味。

没能痛饮美酒,苏辙带着遗憾启程。

图片

(来源:摄图网)

兄弟俩不同的性格也造成了两人不同的生活轨迹。苏轼喜爱热闹,交友聊天从来不甘寂寞,迷弟迷妹遍布大江南北;而苏辙只喜欢工作和宅家。当苏轼在黄州潇洒吟唱“大江东去”时,苏辙正恪尽职守,在筠州(今江西高安)市场里,拿着算盘和小商小贩们理论收税问题。

最终,苏轼交友无数,在大江南北留下无数精彩绝伦的诗词文章,而沉稳的苏辙闭户不出,也成为了一名低调的政治家。

名声不能成为评判才能的唯一标准。

有些东西是没办法比较的,苏轼就像艺术家,一路在鲜花掌声和众人追捧中释放才华,苏辙更像是个科研工作者,在默默耕耘中收获累累果实。

在苏辙的一生中,无论官职大小,他都坚守初心,亲民勤政,廉洁奉公,以百姓的安居乐业和经济发展为己任,在离任时还出现过万民流涕相送的场景。

晚年,苏轼过得有点狼狈,甚至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妻子儿女,就撒手人寰。哥哥走了,苏辙没了唱和的知音,没了生活的玩伴,没了灵魂的伴侣。

苏轼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带着家属一起投奔了小叔。哥哥一大家子,加上自家的众多儿女,苏辙成了德高望重的大家长,他选择任职一个闲官,自号“颍滨遗老”,闭门谢客,一边打理家族,一边潜心著作。

苏辙的老年生活,以读书著述为乐,对佛家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常静坐参禅,直到撒手西去。他一生中完成的学术著作共计94卷。

图片

(来源:摄图网)

官位够高,著作够多,胸怀够大,这样的人难道不也是足以流芳千古的大家吗?

现代人的焦虑来自攀比。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立体的完美,既有洒脱的快乐装饰世界,也有沉稳的努力静默前行。

世人皆知,月亮夺目璀璨,但旁边的繁星点点另成风景。哥哥大放异彩的那些年岁里,苏辙的人生故事一样精彩演绎,他从来都不是被遮挡的配角,也不是支撑哥哥闪耀的基石。

苏辙只是满足着自己,取悦着自己,带着恒久而独特的魅力,闪亮、闪亮……


执笔:徐丹宁

统筹:李耀威 闫梅

编辑:谢玥

监制:田欣鑫

责任编辑:闫梅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