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山水弥漫“绿富美”——通城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分享至

一座座新修的河堤在绿色田野中蜿蜒伸展,一条条清澈的小河缓缓流向远方,缕缕白云绕着青山绿水转,劳作的人们在广阔田野尽情挥洒……近年来,通城县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项目,推进河道护砌、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呈现出一幅山青、水净、河畅、岸绿、景美的秀丽图画。

护砌河道,造福百姓

2016年,通城县被列为全省支持主要水源地,水生态修复保护、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县。该县全长16.9公里、流域面积38.3平方公里的秀水河,作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区,启动对上游5.2公里河道的重点治理。

自今年4月开工以来,该项目区目前已完成工程投资315万元,不仅落实了源头河防护林营造,还完成了相关河道护砌。

在秀水河魏家段综合治理项目试验区,河道两旁随处可见六边形网格,河道两边用来护砌的石头,都被六边形的铁网固定着。

项目负责人黎伟民告诉记者,这些包裹着石头的六边形铁网叫作格宾挡土墙,有很好的防洪排涝作用,整个工程分为三层,最底下一层深入水下两米,中间一层高1.5米,最上面一层高1米,可谓是固若金汤,就算有地方塌陷,整个格宾挡土墙也会随之下沉,不会出现决堤现象。

“以往每年汛期,水漫河堤,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五里镇尖山村村民徐功甫说,他家两亩责任田在河边,原先每当发生洪涝灾害时,田里一片汪洋,自己却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田地被冲毁,到手的收成成泡影。但自从河道两边护砌了格宾挡土墙后,即使今年的“6·30”洪涝灾害,田里的作物也安然无恙,降低了自然灾害的风险,自己的收入也有了保障。

长效治理,扮靓家园

“以前河道没有治理时,秀水河源头都没有路可走,如今河道护砌,公路也跟着修好了,老百姓出行方便多了。”谈起秀水河纳入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项目以来的变化,何婆桥村支部副书记徐功济感慨良多。

秀水河源头位于马港镇何婆桥村的梧桐山。梧桐山是明清时代县城著名十景之一的“梧桐夜雨”所在地。

随着沿河两岸居民的增加,其上游受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大量入河的影响,流域下游水质较差,影响了下游临河而居的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加之受地质条件影响,河道内崩岸垮塌现象较多,给沿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水生态治理试点启动后,该县组建工作专班对河道进行护砌和修整,不仅河道防洪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而且河流面貌明显改善,新建的生态雷诺护坡和格宾挡土墙款式新颖别致,形成适合各类水生植物栖息繁衍的场所。

该县水利局副局长徐玲芳说,目前,该项目区已展开河道清淤护砌。其中,五里魏家至秀水河源头何婆桥的全程5.2公里河道,不仅杂物、树枝、淤泥及河堤地脚线周边10米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全部得到清理,而且2891米滑坡、垮塌堤段,也分别采用格宾网挡土墙和雷诺护坡两种方式进行了处理。同时,秀水河存在滑坡隐患的河段两岸还先后种植了杉木、垂柳3000多株。

生态保护,激活产业

“为有源头活水来,须得全民护生态。”何婆桥村70多岁的老党员徐金河感慨地说,河道整治使水变清了,河道变宽了,灌溉用水也方便了。

为加强水生态建设后续管理,该项目部会同河婆桥村推行河库长制管理,建立水生态项目运行管护长效机制,由村干部担任小流域港长,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各司其责,扎实推进流域保护工作,努力通过常抓不懈的常态化管理,实现“河长治”、“水永绿”,让昔日的“梧桐夜雨”美景得以重现。

尖山村6组养殖户徐新国抢抓水生态建设契机,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养殖规模由原来的3亩鱼池扩大到20亩,而且还通过打造垂钓场地,为游客打造休闲观光垂钓的理想场所。

如今,在该项目区,类似徐新国一样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种养产业的大户已达20多户。农旅融合的发展之路,正成为推动项目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行走在通城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区内,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村更美、民更富的美好图画,宛如“梦里仙居”,催人奋进,令人鼓舞。(原载《咸宁日报》2017年8月31日)

(本文节选自《隽秀潮》)

《隽秀潮》

刘建平 著

ISBN:978-7-5166-5642-6

新华出版社 2021年1月

定价:98.00元

责任编辑:李艳霞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