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把握新规律,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分享至

有这么一则“扶驴”的趣闻:某乡政府听说养驴很赚钱,费尽功夫让家家户户养起了驴。孰料当地冬季酷寒,驴子冻得不肯起来走动,久而久之便生病甚至奄奄一息。各家不得不天天去扶驴,但扶起一头驴平均需要四个成年人,普通家庭人手哪够?村民找乡政府想办法,乡政府也被考倒了:如果放弃这个产业,政府和村民投入的钱都得打水漂;如果继续养驴,老百姓又上哪里去找人来扶驴?权衡再三,乡政府只得把村民组织起来成立“扶驴队”,到人手不够的家庭帮助扶驴。新的问题产生了:“扶驴队员”如何付酬?谁知道什么时候去哪家扶驴?天天跑去扶驴,种植业怎么办?

乡政府带领群众搞养殖致富可谓用心良苦,但忽略了本地气候环境因素,反倒损害了群众利益,事与愿违。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决策不科学,本身就会制造矛盾。

“扶驴”故事所展示的,仅仅是群众工作复杂原理和能动特性的一个侧面。群众工作是以具体的人为对象的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能动的要素。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把握规律是前提。群众工作规律森罗万象,其中一条是讲求“平衡”。此外,还要借助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进一步拓展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路和视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掌握方法是关键。“定期与下级或基层群众‘聚餐’”、“学会与群众订‘公约’”、“‘重复’就是力量”、“抓两头、带中间”、“善于‘讲故事’”、“善于运用乡情”等。这些都是作者多年来洞察群众工作中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细节,总结提炼出来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

做群众工作好比涉水过河,领导干部只要摸透了“水文特征”,找到了“舟”和“桥”,就一定能“过河”,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第一,领导干部要会说“群众话”,才能架起基层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基层最接近人民群众,经常同人民群众面对面交谈说话,最能从中体会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掌握群众语言,说好“群众话”,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于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尤为重要。

“群众话”是通俗、朴实、真实的话语,是群众能听、想听、爱听的“自家话”,“群众话”中体现着民意,反映着民生。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

如果领导干部同群众交流起来都互相听不懂、听不明,不在一个频道上,就无法倾听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建议,也就不能做好群众工作、践行群众路线。对于“群众话”,领导干部不仅要会说、多说,还要善说,要让群众听得明、听得高兴,真正打通基层群众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群众话”不是拿着稿子向群众高谈阔论或是汇报工作,也不是动人煽情的漂亮演讲,而是真正用“白开水”式的家常话同群众交流。“群众话”具有一定的亲切感和感染力,能让群众从心底里相信的实在话。“群众话”不是一朝一夕就学会的,也不是在书上报纸上看看就能掌握的,而是需要真正到群众中去学习实践交流,多与群众拉拉家常,这样才能学会。

多讲“群众话”的根本在于心中装着群众,时时事事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领导干部,要带着感情入基层,带着温度去交心,这样才便于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领导干部要多说“群众话”。同群众交流,不仅要让他们听明白,还要让他们愿意说心里话。基层群众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在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单纯讲政策和蜻蜓点水式的询问记录,会造成一些人只听不明、一知半解。这就需要基层党员干部多说“群众话”。

二是领导干部要善说“群众话”。对于政策文件,领导干部首先要解读掌握,入脑入心,把政策文件上的“大道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同时,领导干部要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象,要注意说“群众话”的方式方法,学会使用人民群众的话语体系,掌握一些“土话”、顺口溜,既让群众听懂自己讲的话,又让自己听懂群众的话,从而实现双向无障碍交流。还可以穿插几句幽默风趣的“群众话”,把交谈内容展现得更加形象具体,从而产生共鸣、达成共识,起到沟通的效果。在处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时,用真诚之语、关切之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好言相劝、消除情绪,不随随便便做承诺。

第二,领导干部要亲民、近民,涵养一种亲和力。一个好的领导干部既要有领导力,也要有亲和力。没有领导力,领导工作就无法开展。但凡事不能走极端,如果整天黑着一副脸、端着一个架子,对群众颐指气使、呼来喝去,这就误解了领导力的真实含义。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把姿态放低一些,对群众谦和一些,不仅不会削弱领导力,反而会有助于领导力的增强。也就是说,亲和力也是一种领导力。

亲和力实际上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能力。有亲和力的领导干部,与群众说话像拉家常,为群众办事像对待家人。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虽然调离原单位或退居二线了,但其名字还常被群众挂在嘴边,其亲民乐群的事迹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有的领导干部虽然每天都和群众打交道,不断向群众发号施令,群众却茫然漠然,像没看见、没听见一样。这就是有无亲和力的差别。领导干部有亲和力,群众就愿意接近。领导干部没有亲和力,群众见了就会形同路人,甚至都懒得把头点一下、把手招一下,或者表面极尊重,实际很疏远。这样的领导干部又怎么当得好、当得下去呢?

一是领导干部培养亲和力,首先应在“亲”字上下功夫。亲者,如古人所讲,“谓父母”也。领导干部要有亲和力,就一定要放下架子,视群众为父母,满腔热情为群众办事。

湖北省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办的助理周国知便是这样一位领导干部。在数十年的工作中,周国知坚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在周国知住院期间,曾有130多位农民到医院去看。周国知去世后有300多位农民为其守灵,数百人为其送葬。方圆数十公里的山路上,扶着、搀着,还有让人背着赶来的群众络绎不绝。周家屋子坐不下了,邻居们就腾出房子,大家轮流到灵前坐一坐,站一站。在漫天大雨里,村民们毫不犹豫地砍掉自己正在生长的苞谷,开出几米宽的通道,无数乡亲伸出手臂,托起棺木送他走向长眠之地,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何以能赢得百姓的如此爱戴?

当地人都知道,周国知有“三件宝”:背篓、手电、解放鞋。在山高谷深、地广人稀、人称“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地方,手电和解放鞋,对于周国知这样经常走村串户的乡干部来说是必备的行头。周国知的“公文包”很特殊,很别致,也很引人注目。周国知的“公文包”是一个山民常用的竹背篓,里面装的东西也与众不同,都是农民急需的农药、化肥、粮食、衣被等。周国知的“公文包”虽然不起眼,很寒酸,也很“另类”,但就是这个特殊的“公文包”一次次给乡亲们送去了关心,送去了温暖,也送去了科学种田的技术和脱贫致富的希望。

前来送行的乡亲们掰着手指尽数周国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翻山越岭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靠着一肩肩背回的水泥为百姓造起了“幸福桥”;帮助百余茅屋户建起了新房,自己的木屋却仅仅靠着一张塑料布遮风挡雨;为“消茅”工作拍了数百张照片,却没给家人留下一张“全家福”合影;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致富,自己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为无数的村民带来了幸福,自己却强忍着晚期肝癌病痛的折磨继续忘我地工作。

领导干部培养亲和力,还应在“和”字上做文章。和者,温和、谦和第之谓也。领导干部要有亲和力,待人处事就应人性化一点,多发现下级的长处,多想想别人的难处,多讲暖人心的话,多做得人心的事。

强调领导干部应有亲和力,不是说就可以为此放弃原则。为了不得罪人,搞“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做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了所谓的“和谐”,不惜拿原则与少数人做交易,这就把亲和力给庸俗化了。因为亲和力不仅仅是一种与人们互动的“力”,更是一种人们在情感上、形象上对官员做出的评价。当领导干部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时,往往包含了领导干部勤政为民的品格、务实和平民化的作风这样一些内容在内。

(本文节选自《把讲政治摆在首位》)

《把讲政治摆在首位》

ISBN:978-7-5166-4836-0

刘玉瑛,马正立 著

新华出版社 2021年3月

定价:39.00元

责任编辑:黄采萧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