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逾2000亿元 12只“沪港深”公募基金净值增长超10%

分享至

1月21日,南向资金持续涌入港股,全天合计净流入近170亿元,年内净流入已逾2000亿元;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相关产品自年初以来净值也不断攀升,同时,多家公募也正在加快布局投资港股。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梳理,目前全市场含“沪港深”的公募基金合计有20只(A类和C类分开计算),今年以来多数产品表现出不错收益,截至1月21日,有12只产品年内的净值增长率超过了10%,居首的为汇丰晋信沪港深A,年初以来的净值增长率高达17.01%。

多位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港股向来以估值偏低著称,尤其是在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持续流入,一度推高了相关个股估值,其投资机会更加显现。现阶段,从已成立的相关产品来看,其业绩表现持续优异,同时,不少公募基金也在加快布局该类产品。

20只产品年内均获得正增长

由于当前对投资港股公募基金没有明确分类,一般来说,投资者可通过QFII和港股通进行投资。富国基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募基金参与港股投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QDII,可以直接参与中国香港及境外市场投资;二是通过港股通机制,可以买卖规定范围内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从分类来看,可投资港股的公募基金以主动和被动投资来划分,被动产品主要包括跟踪纯港股指数和跟踪跨沪深港指数的产品,产品形式上包括ETF、LOF和场外指数。

从主动投资港股产品来看,根据配置港股资产来看,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2017年7月份之后成立,80%以上非现金投资港股的沪港深或港股通基金;二是主要投资中国香港市场的QDII基金;三是投资范围包括港股通标的股票的可投资港股基金,包括2017年7月份前后成立的港股通股票,投资不超过股票资产50%的基金产品。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整理,含“沪港深”的公募基金,目前全市场合计有20只(A类和C类分开计算),在今年以来均取得了正收益。其中,截至1月21日,汇丰晋信沪港深A排名居首,年初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为17.01%。

记者整理发现,年初以来,合计有12只含“沪港深”的公募基金净值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除了榜首外,前海开源沪港深蓝筹精选、工银沪港深股票A、广发沪港深新机遇、前海开源沪港深价值精选、中海沪港深价值优选混合等多只产品,均在其中。

华宝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华宝香港大盘基金经理周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两年,A股一直处于结构性牛市,而港股在同期相对于A股大幅落后,当前AH股溢价率仍在高位,对国内资金有很大吸引力,随着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率先复苏,港股中尤其是中资股今年的盈利预期应该比较乐观,目前南向资金热情大概率还将持续下去。

“目前所管理的主动港股产品包括华宝海外中国成长、华宝致远混合等多只港股基金,均可以满足投资者多层次的港股投资需求。”周晶介绍,在基本面、资金面、情绪面三方面因素作用下,港股市场目前有逐步走牛的趋势。不过,港股能否重现2016年到2017年的大牛市行情,还需要看继近期南向资金之后,大规模的海外资金能否介入以及中国经济后续能否持续走强。

除了二级市场维持火热态势外,港股ETF同样表现不错。今年以来,港股ETF发行持续火热,继1月18日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和银华中证沪港深500ETF发行后,1月19日,工银瑞信、华泰柏瑞和嘉实旗下的3只中证沪港深互联网又开启了认购模式;1月20日和25日,市场还将迎来汇添富中证沪港深500ETF和国寿安保中证沪港深300ETF。

港股通指数等表现优异

1月21日,恒生指数盘中突破30000点大关,为2019年5月份以来首次,与此同时,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为其增添了不少动力。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已超过了2000亿元,1月21日全天港股通合计净流入近170亿元。

机构普遍分析认为,这次南下资金持续流入港股,更多是从A股抱团转移为港股抱团,腾讯控股、美团等港股龙头获得持续净买入。

华安基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南向资金在年初至今持续加仓,最核心原因在于港股通指数及成分股的优异表现。“与其他港股类指数相比,港股通100指数的一大优势在于剔除了A+H股,这类公司一般集中在银行、保险等行业,如建设银行、中国平安等。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类股票可直接在A股购买,无需出海购买。”此外,港股通100指数行业布局全面,代表了港股市场的主要特征;目前金融行业为第一大权重行业,主要成分股为友邦保险、汇丰控股等,均为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公司。

周晶也向记者表示,目前港股机会在于股票的盈利会有较高增长,同时,估值优势明显和外资潜在回流,以及南向资金持续流入等。与之相对应的是,虽然港股已逐渐走牛,但若疫情传播超预期或疫苗效果不达预期,经济复苏前景将再蒙阴影。“目前我们坚持结构优于总量的逻辑,基于对中国增长继续复苏,将关注消费中偏落后、估值仍不高的汽车零部件、家电、轻工家居等,这类板块将受益于较强的进口需求和出口受限等因素。”

责任编辑:陈琼枝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