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紧平衡”几成常态 货币政策正常化信号明显

分享至

       在酝酿得早、铺垫充分的货币政策领域,正常化事实上已经在途,近期市场上更出现了对“加息”的讨论。在分析人士看来,随着经济不断恢复向好,未来政策工具“退”或是较确定的方向,但短期内“加息”的条件不充分,且流动性环境及市场利率已提前有所体现,年内继续趋紧的风险反而可控,年底前货币市场利率甚至可能会有所回落。近期,央行流动性操作已释放出积极信号。

  “宽货币”逐步退出

  在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大背景下,宏观政策正常化已处在进行时。有经济学家表示,经济回升与政策后撤的角力,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影响资本市场的重要宏观变量。

  尽管财政政策正常化大概率也将提上日程,但在政策回归常态的过程中,货币政策无疑酝酿得更充分一些,行动得也更早一些。

  今年6月,央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及“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7月,央行货币政策司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利率并非越低越好。8月,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利率过低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近来,监管部门人士谈及政策正常化的频率更高了。10月下旬,易纲在金融街论坛上重提“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11月上旬,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特殊时期的政策不能长期化,退出是迟早的,也是必须的。”

  在预期引导不断推进的同时,货币政策正常化在市场上已有所体现。5月以来,货币市场流动性有所收敛,市场利率中枢抬升。目前,流动性“紧平衡”几成常态,不复年初宽松。截至11月25日,市场上7天期回购利率DR007的月平均值为2.28%,较4月的1.46%提高82基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29%,亦较4月低点上行80基点左右,均已高于疫情暴发初期水平。“宽货币”实际上已经在逐步退出。

  价格调整或不是短期重点

  10月以来,DR007开始连续高于2.2%的7天期央行逆回购利率,市场上出现了对“加息”的讨论。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经济不断恢复向好,未来宏观政策“退”或是较确定的方向。参考前几轮宽松政策退出的经验,“紧货币”与“紧信用”不可避免,政策利率上调也是正常现象。不过,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还看不到货币当局主动上调政策利率。

  “政策要退,但哪些退,哪些延续,退出的节奏是快还是慢,都值得商榷。”华创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周冠南认为,政策退出将着眼于特殊政策的调整,延期还本付息、两项直达工具等较符合“特殊政策”的定义,或是未来退出的重点方向,流动性已回归常态,继续大幅收紧空间不大,而政策利率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信达证券李一爽团队称,当前经济增长尚未恢复到潜在水平之上,通胀压力有限,人民币汇率恢复升值,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遏制,债市杠杆率持续下降,提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必要性不强。

  中金公司首席固收研究员陈健恒认为,未来“更关键的可能不是利率的退出,而是量的退出”,因为市场利率已高于疫情前水平。陈健恒认为,从今年到明年,应该不会看到央行主动上调政策利率;未来将退出的主要是宽松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刘国强在表达特殊时期政策要退出的看法时,同时强调不能出现“政策悬崖”,“政策突然中断可能让很多方面适应不了,因此调整政策要评估考虑多方因素。”

  年底前市场利率可能回落

  短期看,政策退出继续,但“加息”尚不足为虑,一些分析人士反而认为,年底前货币市场利率会有所回落。

  陈健恒指出,当前银行超储规模偏低,在资金配置上已捉襟见肘,相应地,银行负债端成本,尤其是同业存单利率不断上行,已明显偏离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是按照央行提出的,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波动,投放流动性更符合常理。事实上,央行近几个月均对到期中期借贷便利进行了超额续做。

  “短期信用事件可能促使央行呵护市场流动性,使得年底前货币市场利率有所回落。”陈健恒称,从历史上看,在历次信用事件对流动性造成冲击后,央行均在短期内采取了措施局部放松流动性。日前召开的金融委会议亦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11月25日,央行开展1200亿元逆回购操作,净投放200亿元,连续第3日实施净投放。而从以往来看,年底阶段,为避免货币市场大幅波动,央行一般会保持比较积极的流动性操作。

  同时,年底前万亿级财政资金投放可期,有望较明显增加流动性供应。有财政专家表示,按照每年惯例及今年新实施的《预算法实施条例》,未来的一个多月,将有大量财政资金陆续下达地方政府,缓解持续紧张的地方财政,也将给货币市场提供“活水”。


责任编辑:陈琼枝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