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理财方式三代之变折射大国金融崛起

2019-09-21 08:49 来源 : 中国证券报     

分享至

今年以来,“牛市是否会来”不断引发人们的遐想。作为避险资产的黄金价格连连走高,银行理财收益率却持续下跌。

如何配置资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幸福烦恼”,而在70年前,千万个家庭挣钱只为糊口,理财根本无从谈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52年,我国人均GDP仅为119元;2018年末,这一数字上升到64644元。

随着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从“勒紧裤带过日子”到多元化投资;从银行储蓄、国债,再到股票、基金、黄金等,理财方式多点开花。“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俗语也凸显了理财在居民生活的重要地位。

70年来,国人理财方式巨变的背后,反映出老百姓的腰包渐鼓,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以及社会的进步。

理财方式多了

每天早上9点半,小马会准时打开股票账户,看看今天的自选股是“红了”还是“绿了”。自从开始炒股以来,这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

今年26岁的小马在北京工作刚满三年,自嘲“积蓄不多”的她却深谙“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的道理。

“我投进股市的钱并不多,毕竟承担不了太大风险。有一部分钱一直在买银行理财和保险,也在定投基金,前两年还投资过P2P。”小马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了她的理财之路。

小马的爸爸是一位老股民,从90年代就开始炒股。今年科创板鸣锣开市以来,马爸爸也开始了新的“淘金之旅”,到目前为止“小赚一点”。

小马的妈妈徐女士则是忠实的保险投资爱好者。“1984年,我就为自己买了第一份人生保险,当时的保险是3块钱一份。1997年以后,开始给我的孩子和丈夫购买适合他们的保险。”

在她看来,在存款利息并不高的情况下,还不如为自己和家人多买一份“平安”。

而小马的奶奶却把银行储蓄的习惯坚持了50多年。“我刚工作的时候,第一年是预备期,一个月48块5毛钱,工作一年以后涨到了58块5毛钱。除了日常开销之外,余钱也无处可花。除却生活费,每个月的钱花不完,只在每年探亲假时给家人买一些东西,多余的钱都存进了工商银行。”

50多年过去了,银行储蓄仍然是小马奶奶的首选。“现在和年轻时候一样,我的退休工资和补贴一直都放在银行里,银行比较让人放心。”


责任编辑:谢玥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