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韩国80后天才女作家金爱烂推新作《外面是夏天》 与蒋方舟对谈中韩文学与当下

2019-09-02 09:51 来源 : 中国出版传媒网     

分享至

4e63eb6c-a40f-4d87-8010-b0e3db017996.png

8月23日,在夏日接近尾声之际,于北京SKP RENDEZ-VOUS书店举办的《外面是夏天》新书分享会吸引了近百名读者前来参加。此次活动由韩国文学翻译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举办。活动尚未开始,书店准备的50本新书就已全部卖光。当天的两位对谈嘉宾:金爱烂和蒋方舟,前者是韩国当代最有代表性的年轻女作家;后者是同样拥有非凡创作天赋的中国女作家。此次对谈中,两位作家聊文学与都市人,聊中韩两国的当下,为读者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思想盛宴。

《外面是夏天》描写关于丧失的故事

《外面是夏天》是金爱烂的第四部短篇小说集,是韩国重要文学奖第四十八届东仁文学奖获奖作品。此前,她曾出版三部短篇集和一部长篇,皆有中译本。金爱烂表示,虽然她的作品陆续在中国出版,但这却是她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下与读者见面。

在初次与读者打招呼时,金爱烂说,“我是写小说的金爱烂……作家是一个很孤独的职业,总是一个人面对书桌去写作”,所以会好奇读者是些什么样的人。她告诉读者,新书《外面是夏天》“描写的是关于丧失的故事”,她认为“悲伤是没有国界的”。

在对谈中,金爱烂说道,“每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社会问题的角度、方式都不太相同”。她写小说时,“对社会问题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趣,也就是没有明确写出来”。她将小说创作比喻为“盖房子”,她没有将“社会问题当作是建筑的水泥、钢筋结构,而是希望它作为这个家特有的某种味道存在”。她希望自己的作品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进去看一看,当他进去看完以后出来的时候,他的身上自然而然地就带上了这种独特的味道,他能够回去以后回味”。

据悉,《外面是夏天》写于韩国“世越号” 沉没后的五年间,弥漫于当时韩国的“灾难遗属”的情绪和此次沉船事件从未在书中得到直接书写,可书中弥漫的“丧失”感应该就是金爱烂想要赋予这本书的味道。

蒋方舟“特别喜欢”新书《外面是夏天》,她表示,“能够看到作者特别大的成长,无论是从语言上、题材上”。虽然这是双方第一次见面,但蒋方舟“对金爱烂的阅读很早就开始了”。她先是回忆了大学毕业后与金爱烂的处女作《老爸,快跑》的初相遇,当时虽然没留意作者的姓名,却对这部小说集的印象“特别深刻”,觉得“非常惊艳”,“被里面特别强大的那种生命力所振动”。2018年,经朋友推荐,她读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爱烂的第三部短篇集《你的夏天还好吗?》,迅速与最初读过的天才女作家联系起来,感叹于“东亚80后能够写这么好”,发现这本书“更为成熟,表现的内容也更为复杂”。

之后,她详细地跟读者分享了金爱烂作品触动人心的一大原因。她说,“最近一两年,我挺关注东亚的文学创作的。因为我觉得我把它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关照”。她提到,中国文学创作在反映现实方面,走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熟悉的作家们大多写“乡土……写农村为主”,可其实80后作家“是缺乏乡村的记忆的”。年轻作者们无法借鉴上一代作家“描写农村”的经验,因为“都市是完全不同的情感关系和人际关系”。如今文艺作品中的城市生活“过于美化”“很不真实”。而金爱烂“笔下的城市生活是很现实的生活”,读者能够在她的作品中看到自己生活当中“不忍心去看到的这种千疮百孔”,很多人觉得她作品的主角是“边缘人物”,而“想一想我们何尝不是边缘人物当中的一个角色呢?其实她写的就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自己吧”。

金爱烂:我对都市生活的描写关注的是空间

金爱烂提到,她在写作中从未想过代表某个人或某个群体,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故事”。她也从不认为可以代表弱者或是替他们辩护,而是“尽可能想要突出他们的个性”,“虽然是生活中的弱者,但是他们也有非常强的部分,有的时候甚至可以用幽默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她认为,“同样是描写都市生活的故事,作家不同,他们的关注点也不一样”。她“对都市生活的描写一直以来关注的是空间。当代年轻人所居住的空间不能称之为家,而是房间”。

她特别提到《外面是夏天》中的开篇故事《立冬》,里面有对夫妇贷了很多款买了一个“二十年房龄的二手房”,乔迁之喜后,却因意外事故丧失独子。金爱烂说,这正是她在不停思考的问题,即“青年们在换房子的过程中究竟要去的地方,到了什么样的地方”。她认为这个过程“实际上反映了韩国的现代史,韩国在高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追求的是速度、增长,还有金钱”。她反思在追求这些过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给出的答案是“孩子”。可以说,这一答案将《立冬》故事中死去的孩子象征化,“孩子”这一意象成了追求物质增长过程中失却的内心纯真的象征。

蒋方舟:一代中年人和年轻人到底何去何从,是巨大的问号

对照金爱烂说到的当下韩国社会,蒋方舟提到了中国社会的焦虑。她认为“所谓的焦虑的话题”甚至是一个“被过度发酵的话题”。对时下社交网络上随处可见的“中产焦虑、90后掉头发的焦虑”,蒋方舟说,这都是被渲染的焦虑,而让她恐惧的其实是“对现实的焦虑”。在此,她特别提出小说家的一个能力,即他们“能够看到还没有发生的现实,这个现实经常会让小说家吓个半死”。

她提到在自己成长的时代里,人们是“没有萧条的记忆”的,可实际上,这种一天更胜一天的期待尤其在最近一两年,“变得有一点摇摇欲坠”。她从两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是“技术带来的”,技术的革新使得一些职位不再必须,而相关岗位上的人忽然之间被辞退。她以身边互联网从业者的经历为例,阐述了80后普遍面对的现实焦虑。二是90后和00后所面对的消费欲望不断膨胀和满足欲望的能力不断缩小之间的残酷矛盾。她说,“一代中年人和一代年轻人到底何去何从,其实是有巨大的问号。”

在被问及最喜欢的金爱烂作品的篇目时,蒋方舟回答是《你的夏天还好吗?》中的《水中的歌利亚》。这篇由洪水引发的小说在她看来,就像一个“很大的隐喻”,就是“你自认为坚固的生活,可能随着一场洪水,就烟消云散”。

《外面是夏天》中,她最喜欢《立冬》。她称自己在金爱烂的故事里感受到了情绪隐忍和爆发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转变的“特别奇妙的阅读体验”。在此次对谈中,蒋方舟还就金爱烂作品中出现的国际化元素,分享了作为个体游历走访,以及文化交流这两个层面上的对国际交流方面的感触。

金爱烂:写这篇小说,我看待世界的视线稍微发生了变化

同样的问题,金爱烂的答案是《外面是夏天》中的《您想去哪里》,因为写作这篇小说的过程中,她“看待这个世界的视线稍微发生了变化”。她坦言,她的小说色调曾一度“非常灰暗、晦涩”,而在看到韩国近些年的一些社会性事件中当事人如何去对抗绝望时,她的“内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您想去哪里》中一位老师为了救学生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其实表达了她小说思想的一点转变,即原以为没意思的人类会做出让人惊讶的不同选择。她承认,个体在面对绝对权力或者非常大的权力时,“非常渺小”,但她坚信,“即便是绝对权力,也不可能从一个人身上夺走所有的全部”。

在此次对谈中,金爱烂还谈到个人文学创作的其他变化,比如从第一人称写作转变为第三人称写作,即变成了“从旁观者的立场看待自己”,比如创作灵感不再局限于熟悉的人,而是会通过网上和图书馆搜集资料,对她而言,收集信息并不难,但“酝酿情绪非常不容易”。

译者徐丽红、薛舟现身 讲述翻译经历

活动现场,为了让读者对新书有更为切身的体会,金爱烂和蒋方舟各自用韩文和中文朗读了《外面是夏天》中的一封信,饱含深情的朗读将读者带入了更深的阅读情境。另外,两位资深韩语翻译家徐丽红和薛舟也惊喜现身。徐丽红是金爱烂《外面是夏天》和《我的忐忑人生》译者;薛舟是《你的夏天还好吗?》译者,同时也是诗人。徐丽红感叹上一次与金爱烂见面已是十年前,可她一直在默默关注作家个人以及她的作品;翻译金爱烂的作品时,她感受着书里人物的悲喜,“感到温暖”,过程“十分享受”。薛舟回顾了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自2006年起多次合作出版韩国文学的经历,认为金爱烂的作品借助“细腻的感受和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我们这个时代,体会到中韩两国年轻读者所感受到的共鸣。正是像两位译者这样的坚实桥梁,优秀的作家才得以“安详地到达读者的面前”。

责任编辑:李艳霞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