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李建臣:文化,城市之魂(一)

2019-07-25 09:52 来源 : 梅河口发布     

分享至

说到城市,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高楼大厦、立体交通、霓虹闪烁、高等学府、高端医疗、优质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剧院、银行、咖啡厅……

毫无疑问,在人类的各种生存形态中,城市生活是一种高级形式。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

英国人1/8生活在伦敦,法国人1/6生活在巴黎,日本人1/10生活在东京,美国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则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休士顿等一批大型城市。法国目前的城市化率是80%,美国82%,加拿大82%,英国83%,日本94%。

我国城市化率有一定差距:1949年是10.6%,1958年达到18.4%。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到1978年又下降到了17.9%。改革开放之后有了较快发展,到2018年达到了59.6%。城市化道路虽然走得曲折,但大方向是前进的。

关于城市,人们从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个不同角度做出的阐述不尽相同。粗略理解,城市就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形成的大型居民区。它是由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组成的群落。而农村则基本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相对稳定的熟人社会。

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产物,发轫于商品交换,成长于工业发展,成熟于法治文明。在农耕条件下,人类总体上处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状态,产品交换规模较小,方式也比较简单和初级。所以那时候城市规模也很小。文艺复兴之后,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后,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急剧增强,商品交换方式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规模也越来越大,股票、期货、版权、保险……,数以亿计的交易瞬间即可完成。所以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发展。如果说郡县制代表了封建制度的体制架构,那么城市化的助推器就是工业文明。随着法治的逐步健全,城市越来越走向健康和繁荣。

城市的功能属性,决定了城市拥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

——流动性。为什么大都市人口高度密集?条件好,机会多,来去自由。我国改革开放序幕一经拉开,便有千千万万农民涌进城市。直到今天仍有2亿农民工进城谋生。其中有些人像候鸟,有规律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还有不少人在不同城市间流动,寻找发展机会。当然,人的流动是形式,背后是生产、资源、资本等各种要素及思想文化的流动。

——开放性。城市向一切有能力、想奋斗的人敞开胸怀。人们可以自主选择,不断调整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行业,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尝试着使自己的才能或禀赋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个性得以彰显,价值得以体现。农村则不然,人们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春种秋收,年复一年。

——包容性。城市人口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特点。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为城市所需要,便可在城市生存下来。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印记,不会过于苛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存。目前中国有大约94%的人口生活在胡焕庸线右侧36%的土地上。如果把全国城市面积拼在一起,则有近60%的中国人生活在0.7%的土地上。近年来,涌入国门的外国人数以百万计,他们几乎全部生活在城市里。

——竞争性。对于一个开放的大市场,竞争是常态,是基本规则,也是进步的动力。1980年,义乌农民冯爱倩取得了政府颁发的“鸡毛换糖”许可证,开启了义乌民营经济的发端。至2013年,义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位列福布斯排行榜中国最富县级市第一名,被联合国及世界银行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创新性。创新是公平竞争的必然产物,也是发展的驱动力。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大市场里,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理念创新、服务创新,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城市发展动力主要源自创新,特别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创新。

——规则性。在农村,你的土地在这里,你的根就在这里,甚至祖祖辈辈在这里。所以道德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城市不一样。陌生人的世界,必须要有明确的游戏规则,要有法律约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什么叫市场?两个独立的、平等的、拥有产权的主体进行商品交换。交易双方必须平等,按照规则来交换。所以商品交换必然要求法治健全。特别是在一个流动性强、开放性强的陌生世界里,如果法治缺位,或者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那市场秩序一定会出现混乱,甚至突破底线。这个时候道德力量将显得软弱无力。换句话说,没有强有力的法治作保障的市场,不是真正的市场。所以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人是万物之灵,既有躯体又有思想。思想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标志。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文化是人类思想的成果。文化一词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古罗马执政官、哲学家西塞罗就曾对文化这个词下过定义。但是最早把文化当作一门学问来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1871年,39岁的泰勒出版了一本书叫《原始文化》。在书中泰勒对文化的一些性质、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系统阐述。后来,人们又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各种角度对文化问题展开了全面研究,最终殊途同归,聚焦到文化的本质上,概括成了这样一句话:文化即人化。意思是说,文化本质上就是人。谈文化就意味着在世界万物中,我们永远要以人为本,面向人、理解人、尊重人、为了人,而不是以人之外或人之上的任何什么其他东西为本。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看你能不能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尺度,去衡量和选择。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人类迈向自由的一步”。我们今天要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做的,或者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按照文化的本性、要求和规律去做。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是要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什么叫强起来?体现在哪?靠什么强?关键在文化,在全民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思想境界、思考能力和创新力创造力的提升。用总书记的话说,叫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不构建一个鼓励和保护思想文化创新的导向机制,创新时瞻前顾后畏手畏脚,创新思想刚一露头,便招来周围无数红眼病的诋毁和打击,顷刻间被淹没在一片妒忌的口水中,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一个民族如果只会因循守旧、山寨、克隆,没有思想家、哲学家、文化大师,没有可以贡献给全人类的思想文化成果,只是兜里有钱,它伟大不起来,而且永远不会得到人家的尊重。

1651年,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出版了一本书叫《利维坦》。在书中,霍布斯把国家进行了人格化,对国家和政府的本质做了深刻阐述。

实际上城市也是如此。城市文化也是城市人格的一种表现。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是指形而下的文化成果,摸得着看得见,如城市建筑、园林、娱乐设施、交通工具等;精神文化是指形而上的文化成果,如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艺术、宗教、法律、制度、习俗等。

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文化味道。它是一种情趣、一种品位、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价值认同、生活方式和行为遵循。

城市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用总书记的话说,“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城市建设不仅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要保护好文化遗产和历史文脉。

此外,城市文化也与这个城市的人口结构、社会形态、组织制度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现实因素密切相关。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了惯性,深入了骨髓,形成了基因,像压舱石,对城市的长久发展起到稳定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李艳霞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