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见 >  正文

利率并轨对商业银行影响总体可控

2019-05-25 13:26 来源 :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者: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鄂永健 陈冀 刘健

分享至

日前,利率并轨被正式提上日程,未来将逐步加以推进。国际经验表明,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利率并轨路径的选择颇为不易,面临的挑战也更大,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更为直接和显著。

利率并轨可能实现路径

尽管已经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但新的定价基准选择并非易事。在综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后,笔者对未来利率并轨的可能路径进行了推演,但总体看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预计贷款定价将推广扩大以LPR为定价基准,但在实际运行中有可能形成多种参考基准的局面。

我国的LPR(贷款基础利率)于2013年推出,央行推出LPR的初衷即是希望商业银行更多地使用LPR作为贷款定价基准。因此,未来贷款定价“新锚”预计就是推广和扩大LPR定价。但目前LPR市场化程度并不高,LPR对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变动的反应不敏感,并未真正发挥出市场化定价和传导政策意图的作用。因此,贷款定价“换锚”的关键就是如何将LPR与政策利率或市场利率紧密联结。

综合考虑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猜测可能会采取让LPR直接锚定政策利率或市场利率的方式,即直接规定LPR以直接在政策操作利率(逆回购、SLF、MLF等)或市场利率(DR利率、SHIBOR等)基础上加点的方式形成。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政策利率的变动能够快速完全地传导至贷款利率,但也面临很多问题。

让LPR直接挂钩政策操作利率的主要问题是,目前货币政策调控仍是数量型和价格型兼顾,SLF等工具的主要作用是流动性总量调节,其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并不强。理论上来看,SLF等利率应发挥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但实际情况确是市场利率时有突破SLF等工具利率的情况发生。让LPR挂钩DR等货币市场利率则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DR、SHIBOR等利率的期限不完整,主要集中在隔夜、7天、3个月等短端品种,而贷款利率主要是中长期限;另一方面,DR等货币市场利率波动频繁,特别是在月末、季末等时点的波动性较大,而贷款定价基准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从其它国家的经验来看,尽管有官方的定价基准,但在实际运行中,不同银行、不同业务则会采用不同的参考基准。如在LPR的发源地美国,工商业贷款中有LIBOR、LPR、联邦基金利率等多种参考基准。鉴于目前我国基准利率体系尚不完善、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尚未完全成型,尽管预计央行会力推LPR ,但在实际运行中,不排除不同类型银行、不同类型贷款根据各自特点参照不同定价基准的可能,从而有可能形成包括LPR、DR、SHIBOR甚至国债利率等在内的多种贷款定价参考基准并存的局面。

存款定价可能参考货币市场利率,但也存在不确定性。

随着同业负债占比提高以及理财、结构化存款的快速发展,银行负债端很大比例实际上已经参考货币市场利率了。因此,存款利率的新定价基准直接参考DR、SHIBOR等货币市场利率的可能性较大。但与LPR类似,也同样面临期限不完整、波动性大的难题。也存在存款利率和LPR挂钩同一基准利率(如MLF等政策工具利率)的可能性,并在基准基础上加减不同点差。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央行调控政策操作利率可以同时快速传导到存款和贷款市场,避免银行出现存贷款定价变化不同步。这种方式的主要问题还是政策工具利率的有效性问题,目前还不完全具备条件。

预计利率并轨将逐步渐进推进,“先贷款、后存款”仍是基本策略。

如前所述,就目前的国内金融环境条件而言,直接快速实现利率并轨并不现实,各种可选路径的条件都还不成熟。利率并轨还需要在基准利率体系构建、国债市场进一步完善、价格型调控机制的健全、利率走廊机制完善等诸多方面加以配合。因此,预计未来利率并轨仍将采取逐步渐进的推进策略,鉴于存款利率彻底放开上浮的影响更大、对市场的影响更为剧烈,预计贷款定价“换锚”会先行,存款“换锚”会较为缓慢。预计可能率先出台的举措有:进一步简化和归并现有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结构,通过行业自律机制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尝试引导LPR与政策或市场利率挂钩,等等。

价格型调控愈显重要,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偏松。

利率并轨过程中及完成后,存贷款利率锚定新的基准,价格型工具的调控影响将更加直接、更为显著,利率走廊机制也将发挥出利率引导作用。在利率并轨过程中,预计会保持货币政策整体基调的稳健,流动性维持松紧适度,以防止并轨过程中可能出现较大流动性冲击。国际比较来看,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存准率水平偏高,随着利率并轨的推进和数量型调控逐渐退出,预计存准率有逐渐下调的可能,但会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并可能会采取进一步优化完善“三优两档”存准率框架的方式来推进整体存准率的下降。

利率并轨对商业银行四方面影响

从国际经验看,分析利率并轨的影响不能仅仅考虑存贷款定价“换锚”、利率浮动限制彻底放开本身的影响,还应结合宏观经济运行变化、货币政策调控甚至监管政策变化来加以综合研判。总体来看,在逐步渐进推进的策略和“先贷款、后存款”的推进方式下,再考虑到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加以配合,预计利率并轨并不会造成市场混乱、风险大幅上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总体可控。

贷款利率可能小幅下降。

贷款利率下降压力主要集中在存量。目前1年期LPR为4.31%,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4.35%,二者相差不大。LPR为银行对最优客户的贷款利率,因而应与高等级信用债利率相仿,目前1年期AAA级中期票据发行利率在3.6%左右,较LPR低约70个基点。

因此,让LPR参考政策或市场利率必然导致贷款利率有下降压力,但显然一次性降低70个基点过于激烈,可能性很小。参照之前每次降息时基准利率的调整幅度,猜测可能会通过利率并轨的方式,让现行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一次性降低约25-50个基点。目前1年期SHIBOR和MLF分别为3.1%左右和3.3%,可以参照美联储的做法,让LPR直接在SHIBOR或MLF基础上加一定点数即可达到上述目的。当原贷款准利率不再使用、所有存量贷款的定价基准全部替换为该新的定价基准后,存量的贷款利率也将发生相应的下调,如一笔原贷款利率为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5倍,则替换为新的定价基准后,该比贷款的利率会下降37.5-75个基点。

新发生贷款利率的降幅较为有限,一是因为贷款利率管制早已放开,而且一直既有上浮也有下浮,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新发生贷款的定价主要由信贷市场的供需形势决定。二是我国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变,加之对影子银行、非标融资等监管持续趋严,表外融资需求回表导致信贷需求旺盛,2018年以来贷款在社融中的占比大幅提升便是例证。三是国际经验表明,为应对贷款利率下行压力,银行一般会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高收益资产投放。总之,除非央行快速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否则利率并轨本身对新发生贷款利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存款利率将出现一定幅度上升。

存款利率有上行压力。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总体将向货币市场利率靠拢,一般情况下,银行综合存款利率大约低于货币市场利率100-200BP。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大部分时间里货币市场利率都高于存款利率。

可以预见,让存款定价与货币市场利率挂钩并彻底放开利率上浮限制,将导致存款市场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差额收窄。目前,1年期SHIBOR3.1%左右,1年期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则一般在4.3%左右,而目前商业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1.5%,考虑到各家银行有不同程度上浮后也仅为1.9%左右。因此,利率并轨后存款利率存在上行压力。同业负债等非存款负债存在比例限制,而且在流动性匹配率等监管指标上折算率极低,由于监管、银行业绩考核等都赋予存款非常重要的地位,银行对存款的刚性需求将使存款竞争不断加剧,在存款利率隐性上限逐步放开的情况下,这都会带来存款利率的上升压力。

但存款利率快速、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因为尽管中国经济目前企稳迹象明显,但经济增速明显回升的可能性不大,未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依然很大,保持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需要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而且,如前所述,出于为利率并轨创造良好环境、缓解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压力、防止银行盈利受到剧烈冲击的考虑,预计央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甚至适度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这有利于缓解存款市场竞争压力。

二是理财产品与存款并非完全替代。尽管理财收益率远高于存款,但随着理财产品刚性兑付逐步打破,保本理财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理财与存款的差异已经逐步显现,因而存款市场利率向理财收益率趋同的压力并不十分显著。

三是近年来银行存款市场竞争已经在不断加剧,加之金融市场开放创新深入推进,银行负债来源已经较为多元化,我国银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存款市场的竞争环境,存款定价“换锚”并彻底放开上浮限制后,预计多数银行并不会盲目提高存款利率。

四是在并轨过程中及完成后,预计宏观审慎管理、行业自律机制等仍将对银行存款定价施加一定约束,存款基础好、利率上浮压力不大的大型银行也将会发挥好稳定市场的作用。

净息差有可能小幅收窄。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息差有收窄压力,但预计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收窄幅度不会过大,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预计央行会保持市场流动性宽松,甚至适度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同业负债、同业存单非存款负债成本可能会适度有所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存款利率上升带来的负债成本上升的压力。二是商业银行自身可能通过提升高收益资产配置占比来加以应对,从而缓解息差收窄压力。三是如前所述,预计存款利率并轨、彻底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推进相对较慢,“先贷款、后存款”的推进模式有助于防止银行息差在短时间内迅速收窄、盈利快速下滑。随着时间推移,银行逐渐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资产负债定价能力提升,银行息差将逐步趋于稳定,并随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变化而波动。

银行可能面临一定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为提高贷款收益,部分银行、特别是盈利下降压力较大的个别银行会倾向于更多地涉足高风险、高收益领域的贷款,从而加大了信用风险。利率并轨后,可能出现贷款利率随市场利率下行,而存款利率稳定或上行,导致净息差过度波动。

国际经验表明,若LPR参考政策利率,则LPR调整可能滞后于市场利率变化,如果贷款端以LPR定价、存款端依据DR007定价,LPR调整可能滞后于市场利率,从而可能引发基准风险。此外,如果利率并轨推进较慢,贷款基准利率几乎不调整,使得原本盯住贷款基准利率的浮息贷款事实上变为了固息贷款,贷款利率固息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基准风险也较大。

责任编辑:谢玥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