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美联储政策变化难改我国货币政策方向

2019-05-07 08:03 来源 :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者: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章俊

分享至

根据3月份美联储会议纪要中点阵图传递的信息,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年内加息概率接近于零。但最近无论是美国实体经济,还是金融市场数据都明显好于预期,如果美联储考虑下半年重启加息,目前看起来唯一的障碍就是通胀水平依然低迷。在本轮全球经济长周期复苏中,低通胀一直是包括美国、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央行头上的阴云,因为低通胀部分抵消了宽松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刺激效果。低通胀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笔者认为通胀预期低迷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通胀表现总是低于美联储的目标,这迫使美联储不得不去反思并解决其通胀框架目前存在的缺陷。如果美联储之后对现行的通胀目标框架做出调整,则会对美联储货币政策造成显著影响,其外溢效应也会被考虑在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中。

美联储调整通胀框架的猜测

目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集中讨论通胀框架是否需要变更。为什么美联储要在当前时点对通胀框架进行调整,笔者认为主要出于以下三点原因:首先,自2012年以来,美国通胀水平一直低于设定的2%目标。与金融危机前水平相比,当前通胀预期指标已经出现下滑迹象,而通胀预期的下滑会使整体通胀走势趋于下降,长久的低通胀又会引发通缩,这种放大机制可能进一步使实际利率水平降低;其次,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由低通胀带来的低利率将持续影响美国经济恢复动能,偏低的利率水平也将限制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放松政策以应对失业率上升的能力;此外,考虑到美国政府对利率偏低及股票持续上涨所带来的企业杠杆率抬升的担忧加剧,为了避免企业杠杆率过快上涨而陷入债务危机,美联储于此时调整通胀框架也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市场对美联储调整通胀框架有几种猜测:第一种调整策略由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提出,被称作“平均通胀目标”,该建议指出通胀的预期目标应该是在整个经济周期内实现2%的平均通胀率,即在经济景气度较高的时候可以容忍通胀高于2%,以弥补经济低迷时通胀预期下滑,该调整策略基本可以视作价格水平目标和当前政策框架的混合体。

简言之,此次货币政策的调整可以通过改变通胀目标区间来实现。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动态调整通胀目标,允许通胀水平在一段时间内高于或低于预期,在长周期内使高通胀和低通胀相辅相成。这也就是说,在美国经济阶段性企稳回升之时,美联储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允许通胀超调,也就意味着在经济出现复苏苗头时,美联储可能会通过上调对通胀的容忍度以推高市场通胀预期,市场行为将在通胀预期抬升的影响下发生改变,实体经济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将会提前增长。根据菲利普斯曲线,产出的上升反过来将拉动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届时更高的通胀水平会对下一期的市场通胀预期进行修正,进而使得动态总供给曲线抬升,从而进一步提升通胀水平,为美联储提供阶段性加息空间。

第二种策略则是通过调整当前的政策模型,直接降低通胀在其中所占的权重,以此来降低低通胀对货币政策的干扰。自从泰勒规则提出后,美联储对此进行了多次修正,从最初以0.5%的加息作为基准来收紧货币政策,到2012年通过伊文思规则来进行进一步改进,美联储通过直接修改泰勒规则来调整货币政策框架的案例史已有之。

简言之,该操作就是在长期低通胀的环境下逐渐放弃通胀这个传统货币政策之锚的依赖,通过改变联邦基金利率对通货膨胀的敏感度来实现最终调整。调低利率对通胀的灵敏度使得动态总需求曲线处在相对陡峭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胀的改变对总产出的影响将会减弱。自2012年调整泰勒模型以来,市场通胀水平持续达不到美联储2%的预期目标,通胀预期的不断降低叠加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使美联储有陷入长期低通胀的风险,美联储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将推动其在危机前对货币政策规则进行修正,再度调降通胀的权重以实现整体经济平稳增长。

不难看出,无论采用以上哪一种调整策略,美联储都将在此后获得进一步加息的空间,这也和美联储提前提升利率水平以应对经济衰退的诉求相一致,对通胀容忍度更高的通胀框架将推动美联储在经济衰退后拥有更为丰富的政策管理工具。假设下半年美国经济依然稳健且实际通胀水平在通胀预期改善的拉动下有所回升,则美联储重启加息的概率会明显提升。届时,美联储政策取向的变化也会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造成一定影响。

货币政策不需方向性调整

通常而言,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可以分为“政策宣告、政策执行、政策起效、政策调整”四个阶段,当政策进入下一个阶段时,上一阶段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在某一特定时期,我们看到的是两个阶段的并存。例如,去年下半年决策层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外部环境变差的情况下,“政策宣告”是以首次提出了“六个稳”作为标志,之后执行层面在货币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全方位跟进。

今年年初以来,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开始改善,上周公布的一季度GDP增速与去年四季度持平于6.4%,宣告经济已经开始企稳,下行压力开始有所缓解,这说明政策周期已经正式步入“政策起效”。在这个阶段会逐步脱离“政策宣告”进入“政策执行+政策起效”的协奏。

虽然决策层希望在提高政策前瞻性的基础上,年内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最近非洲猪瘟疫情蔓延等因素,可能导致通胀水平持续走高,进而使央行对货币政策有所调整。首先,从原油市场来看,当前紧平衡的供需格局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将对油价形成支撑,油价上涨短期内将为通胀带来进一步上行的空间。笔者认为,2019年油价将面临上行风险。其次,猪价反弹也会造成通胀快速上行。随着部分地区猪肉禁运解禁,猪肉价格有较大概率重回普涨;此前疫情等因素导致供给缺口扩大,产能的快速出清将为猪价的筑底回升奠定基础。

虽然我国今年宏观政策由更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组合搭配,但最近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可能会导致下半年出现“猪”“油”叠加推高通胀的局面。届时,如果维持相对温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通胀可能会超出正常区间;反之,如果收缩货币政策可能会对复苏中的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但如果假设美联储在通胀框架调整之后重启加息,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央行在政策抉择层面的压力。

笔者认为,美联储加息会带动美元的走强且推动年初以来持续流入新兴市场的资本部分回流美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外资流入较为明显的国家之一,届时资本外流会导致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下降。因此,央行无需在货币政策层面做出主动方向性调整的情况下,可以在实际层面起到收紧流动性和抑制通胀的效果。换而言之,如果下半年美联储通胀目标框架调整推动重启加息,这将与国内“猪”“油”价格推升国内通胀之间存在一定的政策对冲,从而使国内货币政策依然可以维持稳健立场。

责任编辑:吴芃
相关推荐
  • 央行:货币政策原来并没有放松 现在谈不上收紧

    央行:货币政策原来并没有放松 现在谈不上收紧

    2019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平稳,GDP增长6.4%,增速与去年四季度持平;一季度末,M2同比增速8.6%,增速比上年末高0.5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7%。
    2019-04-25 17:27
  • 中央财经委定调经济工作 3天2提货币政策导向

    中央财经委定调经济工作 3天2提货币政策导向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4月22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
    2019-04-22 18:43
  • 洪灝:中国重振经济决心跃然纸上 市场将上涨

    洪灝:中国重振经济决心跃然纸上 市场将上涨

    中国的货币金融数据揭示了中国央行的政策选择偏好。当前市场不应再对央行重振经济的决心有任何疑问,尤其是在经历过2018年包括贸易谈判,全面去杠杆以及结构性改革等自发性抑制增长的措施而产生的一系列挑战之后。
    2019-04-14 16:14
  • 美联储暂停加息  A股中长期慢牛可期

    美联储暂停加息 A股中长期慢牛可期

    美国东部时间3月20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宣布暂不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2.25%至2.5%的水平不变。
    2019-03-21 13:30
  • 昨夜美联储议息两大超预期!人民币闻声大涨

    昨夜美联储议息两大超预期!人民币闻声大涨

    北京时间3月21日凌晨,美联储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于2.25%-2.50%目标区间内不变。本次的议息会议原本市场预期会波澜不惊,但最终结果看仍有不少大超预期之处。
    2019-03-21 11:09
  • 全球主要央行渐弃加息 转向护航经济增长

    全球主要央行渐弃加息 转向护航经济增长

    本周,包括美国、英国等主要央行举行议息会议,按兵不动将是主要基调。在全球经济放缓之际,美联储年内可能放弃加息,前期其引领的收紧全球货币政策将停歇。
    2019-03-19 08:27
  • 多国央行由鹰转鸽 暗示货币政策宽松

    多国央行由鹰转鸽 暗示货币政策宽松

    近期,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下,已有多家央行转向。继美联储带头转鸽后,上周印度央行意外下调利率,打响了新年降息的第一枪。同时,澳洲联储也暗示未来降息概率增大,各国央行纷纷转向鸽派并暗示货币政策宽松。
    2019-02-14 08:32
  • 断言美联储货币政策全面转向为时尚早

    断言美联储货币政策全面转向为时尚早

    根据最新的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决议,2019年美联储有可能暂停加息。综合权衡美联储决策所依赖的通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速等主要指标,眼下就认为美联储不再加息或说货币政策就此转为宽松,显然为时尚早。
    2019-02-01 08:10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