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品 >  正文

桃之夭夭——金铃子油画作品展三度半艺术空间开幕

2019-03-06 08:13 来源 : 雅昌艺术网     

分享至

p39TbSqk5mu39mzBCq6quyPhx98ukEYOJ8Uz13Vm.jpg

桃之夭夭——金铃子油画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3月1日下午3点,《桃之夭夭——金铃子油画作品展》在798三度半艺术空间开幕,此次展览作品共计27幅,分别来自其画册《桃之夭夭》的五个系列,展览将持续至30日。

7dpyzvaAwh3eQZHpcjrkUbgEMee6p6Z2bBvO2F0Y.jpg

dyAZiGIGbl9rluatkZywJ9kJefVoDDBCTHB7pcff.jpg

MGYUgg8hsDoyjkzUw6xzFcA8sYYpHd8TcqZLqDp2.jpg

W62TgAhTZccQFjj3YCDifvPniEZiEkWQ4dbZbt2p.jpg

BpSZ9Y3QhPlFjtea8z0GCRBTzXDCm0EYC2AnlAj4.jpg

嘉宾发言

包括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著名书画家曾来德,中国管理科学院、华夏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董寓榕,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副总编缉、著名诗人商震,著名评论家唐晓渡,王家辛等社会各界嘉宾出席开幕式。

大家熟悉金铃子的诗,是从她的诗作开始的。罗马尼亚著名诗人评论家纳迪娅-契娜·勃普在《诗意的感知和告白》中说,金铃子是一位少见的极具天赋的风景画女诗人,她成功地创作了风景画诗歌,这些诗歌不是静止的,而是极具想象力动感的巨大的风景画。

fFr5zteQEPzZzhv10wSwuc5lbxKjs8WF7aDtXLmE.jpg

unP8VkphFMwJLCK204iUdYNi734cNMCpYkQJqQam.jpg

O5ODo1F0nILn6cHTTPqAzqYfPkxujQzF9U5XYTxw.jpg

开幕现场

油画里的金铃子,视野的恢宏、悖谬和混沌,结构出错位的色彩和图案,激情澎湃又无度的挥霍,像毕加索晚年时期对危险色块,诸如大红、植物绿的偏执和颠覆;毕加索早年说过:“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来表达人类可怕的感情”,但他一直到晚年才彻头彻尾地付诸行动。金铃子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她抛弃了原理和“敬畏”:红色的马尾,红色的装饰物,随心所欲,还有“一团糟”的透视性。值得称道的是,像她的诗歌一样,金铃子善于与阅读者达成某种微妙的会意,这增添了金铃子诗歌或者绘画作品的神秘元素。

金铃子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至善。”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不善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位真正的艺术节。金铃子是一位诗人,一位画家。她热爱生活,她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对待世界。金铃子说她大多数艺术创作诗经过多年才完成,有些作品甚至用了十年的时光。

VV1NsTdK5PL6c0lQcd2Gfwe0lgmw6XLIWknIi2Yb.jpg

嘉宾合影

IcNK4uEfyvdRW0MYQyLjpYZ3Xkf2X7n4DuWaO6gw.jpg

UqVDXqVQekSnrpXlvppiVFM7v9Gz69rRa20rtb7J.jpg

WmRwahnHIJ7NbWC6HaIxAOOVNBr7NWt2zqtvOvmz.jpg

展览现场

评论家邱政伦文章中说:金铃子在面对现实的创作过程中,她无视所有的法则,无视所有的高高在上的指示,她只关注她自己的世界,关注她自己的生命情愫,直觉体验,无意识状态,这些是她最得以自豪的部分。熬更守夜,通宵达旦,并不是证明金铃子的勤奋努力,而是精神意志上的强力出击,不能忍耐,只能让自己的创作穿越昼夜的围栏,越穿时间的隧道,一切都在无休止地伤害与爆发。这里的“桃之夭夭”自然变成了“逃之夭夭”,这里的“灼灼其华”自然变成了金铃子诗性回归!

要用力,花才会开。金铃子怀有从不萎顿的激情,她需要的只是有力更有力的手段。在这玩出来的布面油画中,不仅色彩,连轮廓和透视比例都是狠辣的,为了表达的痛彻,她不吝于夸张和变形。她的色彩关系及轮廓关系,简单明了又刁蛮无道。你不得不承认,在某种意义上,造型方法越简单,越不明就里,画面的抽象性越强,表达力也越强大。因为,在未经规则损伤的想象力中,生命的强烈性才可能得以充分的体现。

然而这种强烈的主观性却是以颇具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油画的制作过程是繁琐的。我不大能够想象金铃子会在笔法上循规蹈矩。并非没有耐心。她完全有耐心慢慢熟悉直至洞悉一种规矩。但她不会恪守,她打破规矩毫不吝惜。这些飓风般的笔触,与其说来自她得天独厚的直觉,不如说得自对理性或规矩的傲视。她的笔触的确是谨慎的,但这谨慎并没有献给对世间实在的再现,而是献给了心灵与想象。

她说,她想画有意义的画,有意思的画,心枯萎的时候,人生才会没有意思。

责任编辑:徐可芒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