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正文

中行永续债发行获超额认购 资本占用问题待明确

2019-01-28 11:02 来源 : 证券时报网        作者:孙璐璐

分享至

1月25日,中国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首单银行永续债,拉开了我国银行业通过永续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大幕。该期债券的外部评级为AAA,发行规模400亿元,票面利率4.5%,预计可以提高中行一级资本充足率0.3个百分点。

证券时报记者从中行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中行永续债发行获得了市场高度关注,共有约140家机构参与认购,还成功吸引数家境外机构参与投资,一次性完成发行上限目标,实现两倍以上超额认购;路演时投资者反馈的票面利率区间在4.5%~5.2%,市场普遍预期在4.7%,但最终票面利率位于区间下端,也降低了发行人的成本。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中行成功发行了首单永续债,央行和银保监会近期也出台了支持银行永续债的利好政策,但对银行永续债的市场发展来讲,制度障碍的扫清、监管细则的明确并未完成,尤其是资本占用问题需要尽快明确。

哪类投资者青睐永续债

2018年12月25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指出要尽快启动永续债(包括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发行,来解决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的有关问题。自此,永续债发行进入快车道。

早在去年上半年,就有哈尔滨银行、中行等银行陆续发布公告称,要研究发行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但永续债作为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新工具,为了能让银行顺利发行,还需要扫清监管制度障碍。对银行来说,最急迫的诉求就在于如何提高永续债的流动性,以及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而央行和银保监会近日发布的政策就是对症下药。

中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一般利率品种和普通金融债相比,银行资本债券的流动性相对缺乏,而非银机构投资者普遍比较关注债券的流动性价值,特别是其作为抵押品融资的能力。

上述中行人士表示,在路演过程中,保险公司对永续债普遍表示有兴趣,但因准入政策不明确,存在合规上的顾虑。银保监会近期放开保险公司投资准入政策,为保险机构参与投资提供明确的政策依据,改变了保险公司长期无法投资银行资本债券的局面,也为保险公司增加了长久期的优质资产。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马鲲鹏也表示,从海外经验看,预计以险资、银行资管为代表的追求长期、稳定、绝对收益的机构投资者对永续债的偏好度较高。具体来说,对于计划在2022年正式实施IFRS9的险资而言,普通股投资加剧利润表波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低等级信用债损失暴露提前,永续债有利于拉长资产久期、优化资产负债匹配、分散投资组合风险。另外,对于银行资管而言,收益率较高的永续债亦是较为优质的标准化资产,预计其将逐步发挥非标资产替代品的重要作用。

资本占用问题待明确

对银行永续债的市场发展来讲,制度障碍的扫清、监管细则的明确并未完成,尤其是资本占用问题需要尽快明确。

“永续债的性质介于债和股之间,如果是银行用表内资金投资其他银行的永续债,理论上说,资本占用比例应该大于投资二级资本债的风险计提比例(100%)。”北京一大行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此外,针对市场关注的银行互持资本补充工具的情况,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之间通过协议相互持有的各级资本工具,或银保监会认定为虚增资本的各级资本投资,应从相应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发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应从相应的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

也就是说,为了防止银行虚增资本,对于银行互持或是银行间接购买本行资本补充工具的行为,都应从相应的监管资本中扣除。然而,有银行人士透露,现实中,银行通过表外资金绕道委外投资本行资本工具的情况较多,这些资金本质上是银行的负债或是客户委托给银行进行理财的资金,但用来补充本行资本且未有相应的资本扣除,有虚假注资的嫌疑。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合格的金融机构投资者太少。此前,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投资者群体相对有限,以商业银行表内自营和理财、公募基金为主,资管新规下,由于银行理财净值化管理后对收益率的要求提升,资本工具的投资更为依赖商业银行表内自营资金。所以,要防止虚假注资的问题,还是要丰富投资群体的多样性。”上述银行人士称。

中行相关负责人也建议,要继续出台优惠政策,拓宽投资者基础,鼓励表外理财、养老金等各类机构参与投资。同时,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明确相关税务处理,若能明确发行人的利息支出在税前列支,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银行发行的内在动力。

责任编辑:谢玥
相关推荐
  • 中行首单永续债顺利发行 四大行迈向TLAC监管达标之路

    中行首单永续债顺利发行 四大行迈向TLAC监管达标之路

    “商业银行发行无固定期限债落地,表明债券市场的产品创新步伐正在加速。在债券市场统一监管之后,未来债券市场各项制度的完善也有望加速推进。”1月27日,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判断说。
    2019-01-28 08:36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