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品 >  正文

童心艺术家亨利•卢梭的艺术创作

2018-08-31 12:14 来源 : 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张大伟

分享至

亨利·卢梭的绘画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卢梭没有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以稚拙、单纯的绘画语言强调“回归自我”,虽然作品描绘的不是现实生活,却从生活中汲取了“所知而非所见”的宝贵内容。亨利·卢梭的出现把趣味革命推到了顶点,打破了一直在探索艺术发展道路的艺术家理性的研究,以想象的表达方法追逐一种内在的精神。他的绘画风格不仅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且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走向了未来。

▲亨利•卢梭 《埃菲尔铁塔》

亨利·卢梭在绘画中的地位

亨利·卢梭在20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面对他的绘画作品只是限于“天真”、“稚拙”的理解。但是不断寻找艺术生存之路的艺术家们无论如何不能相信一个晚年开始作画,从未进过任何专业艺术学校,完全属于自学成才的人,以天真的风格掀开了艺术史崭新的一页——现代艺术篇章。卢梭在绘画中的地位反映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个时间段上。

▲亨利•卢梭 《被猎豹攻击的白马》1910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艺术家们改变了文艺复兴时期对自然的高超模仿,这样的改变源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大革命废除了种种追逐理想效果的唯美之作,完全进入到了理性化的时期。当面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作品时,一部分艺术家提出了疑问,难道推动人类艺术创造的精髓只是纯技艺的高超模仿吗?因此他们大胆的中断传统。其后果使艺术家察觉到了“自由”的空气,从达维特、戈雅等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起点便是题材的变化。然而疑惑并没有彻底的解决,“自由”只限于思考而并非彻底的行动,因为物质生活的巨大限制使艺术家们不得不去迎合公众的胃口。

▲亨利•卢梭 《捕食的狮子》 113.7 x 160 cm 1907

艺术一旦有了某种目的,那么真诚的抒发内心的情感与个性是不可能做到的。英国诗人和神秘主义者威廉·布莱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第一个“自觉的”反抗传统标准的艺术家。随后艺术家们就一直遵循着这条理性之路,超理性的分析绘画语言导致前面的路更加迷茫。当亨利·卢梭的作品出现在其他大师作品中间时,就会深刻感受到眼前清晰起来,使人们从理性的状态刹那间回到感性世界,从绘画语言到现实生活完全融入到内心的情感当中,这是一种永恒的“内在精神”。可以说卢梭是继印象派之后第一个在“无意识”状态下否定了传统,正是这种无意识为他之前的艺术家们提供了答案。

▲亨利•卢梭 《丛林漫步》 60 x 70 cm 布面油画 1890

19世纪晚期一20世纪初是卢梭绘画的高潮期。他在绘画中的地位在此时展现出来。然而人们看到的成就者只有塞尚、凡高和高更。凡高与塞尚都有意识的抛弃“模仿自然”已达到绘画的目的。而高更则是把“野蛮艺术”进行到底,并且引发了一场趣味革命。正是在此时,人们发现了亨利·卢梭。与主导绘画命运的探索者不同,他没有研究光影规律,也没有深究艺术的本质,而是以想像的表现方法描绘自己平凡的生活。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确实相信他的绘画技法是与以往画家无法比拟的,似乎丢失了油画本身具有的艺术感,丢失了对绘画形式的复杂揣摩,用一种简单的、诚实的、出自本能的内心符号转化成外在的绘画形式。卢梭是从心灵出发的而并非用实验的方法去理解绘画,正是他在创作中把握了直接表达真实情感的方法,所以他的创作在众多大师作品中显得格外突出。真实情感的表达不仅是卢梭绘画的核心,而且也是过去和现在每一个人内心的共鸣,这就是卢梭绘画的意义所在。

▲亨利•卢梭 《冬宫 圣彼得堡》

亨利·卢梭的创作阶段及其特点

亨利·卢梭的创作始于1871年,此后一直延续到生命的尽头1910年。卢梭早期创作主要以1885年两幅作品在官方沙龙上展出为标志,其中《嘉年华之夜》反映了他早期创作的特点:在题材上摆脱了同期画家写生基础上的再创作,而完全依靠想象,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人物风景画。在绘画形式语言上,与同一时期凡高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凡高在写生的基础上疯狂的追逐色彩与笔触的变化,画面富有运动感又不失油画本身具有的古典美。而卢梭却大不相同,他完全抛开了固定程式的素描法,画面中的一切都是平面的,毫无立体感,因为他是凭对事物的印象幻想出来的,把印象中的片段如月亮、云、树、人物拼贴在一起,看似无关却产生了极强的趣味性,尤其是对树的刻画十分细腻,产生了一种装饰感。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卢梭偏爱表现事物细部的趣味性,这也为后期的丛林风格奠定了基础。

▲亨利•卢梭 《夏朗桥》

自1888年到1909年是亨利·卢梭创作的高峰期。他先后创作了风景画、肖像画、肖像风景画、想像画、和为数不多的几幅丛林作品。1888年卢梭创作了第一幅风景画《从圣尼可拉河岸眺望圣路易岛·暮色》,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自然的独特理解:忠于自然、表达心境。这一时期卢梭的风景画取景十分简洁,笔触略显笨拙,与他在早期作品中细腻的捕捉树木细节的趣味大相径庭,画面上的景色是模糊的,似乎描绘的都是远景,颜色也很单一,主要以黄、绿为主。虽然画面表达过于直白,却让人感到无比亲切,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并不遥远。

1890年卢梭开始创作肖像风景画,其代表作是《我自己·肖像——风景》、《皮耶·卢迪画像》。他的肖像风景最大的特征是:肖像与风景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是在完整的风景画基础上粘贴表现的主题人物,把两个完整的主体组合在一起,加强了绘画语言的丰富性,颇具现代感。卢梭的肖像画比起他的风景画更显笨拙,可以看出他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法的训练,画面几乎都是正面描绘,眼神统一的瞅着前方,无论摆出何种姿势,面部表情总是透露出质朴、平和的心境。1897年卢梭创作了《睡眠中的吉普赛女郎》,这是他最为经典的想像画,童话般的绘画语言表现出画家对善意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一时期卢梭也创作了几幅丛林题材的作品,是对后期丛林风格的探索。

▲亨利•卢梭 《饥饿的狮子》 1905

1889年在巴黎的世博会上,卢梭和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看到了这样一尊雕塑:一只大猩猩绑架了一位妇女。一时间艺术家们迷恋上了来自异国非理性的艺术。卢梭也模仿这种风格在1891年他创作了第一幅丛林画《奇袭!热带飓风与虎》,随后又创作了《有狮子的丛林》、《快乐的诙谐者》、《热带丛林:被老虎袭击的水牛》等作品。他的丛林画最大的特色在于对植物的夸张表现,每一片草叶、每一个花朵通过画家的创造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它们都膨胀起来,被赋予了更有力量的生命。动物隐藏在丛林中调动了整个画面的气氛,静谧中涌动着动感,把人们带入到神秘而奇妙的大自然。

▲亨利•卢梭 《梦》204.5 X298.5cm 1910.

在色彩上注重用厚重的深颜色衬托鲜艳的纯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构图上,树枝、花朵无序的错落在一起,把神秘感推到了极致。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丛林画比起晚期之作更富有激情。1910年进入了卢梭创作的成熟期也是他人生的尽头。在卢梭人生最后的几个月中他还在不停的创作,畅游在自己的丛林世界中,什么都没有变,没有沮丧,没有留恋,仍然是那颗孩子般纯净、平静的心向人们诉说着有关自然的故事。他晚期的作品除了几幅静物画以外,主要以丛林为主,这一时期的丛林画多了几分装饰色彩,画面更加的完美紧凑。最典型的就是《梦》,在梦中奇异的花朵绽放了,绿色的植物蔓延到天空,人与动物彼此和谐的共处于自然中,形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给予人们无限的幻想。

▲亨利•卢梭 《狂欢节之夜》116.8 X 89.5cm 1886

亨利·卢梭绘画作品的审美特征

从卢梭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色彩表现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混合色与纯色的有机组合,尽管卢梭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不像印象派画家对于色彩的研究深入到了科学的领域,但是他却在即兴表现中达到了艺术家们一直寻找的色彩的和谐。在卢梭的许多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有意识的去加强物体的明暗以分离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距离。最终“明暗”被他理解为:要表现“明”就要用混合色;要表现“暗”就要用纯色。这种理解丝毫不合常理,然而卢梭的作品都是按照这个奇怪的想法诞生的。以卢梭的《我本人·自画像·风景》为例,背景运用的色彩都是经过调和的混合色,天空运用了蓝色和绿色的混合,形成了蓝绿色,与此同时两种颜色又分别失掉了一部分色彩,形成了微蓝、微绿色的混合。按照混合色彩的表现性原理,混合色给人的视觉印象是不稳定的,极富张力,加强了画面的动感,具有很强的绘画性,这也是其他绘画作品在追求色彩表现上的一个共性。然而不同的是卢梭没有把这种色彩的表达运用于整个画面,而是在描绘人物时,为了拉开与背景的距离,他抛弃了环境色,大胆运用了纯色,一整块黑色平涂了人物的衣帽。一般来说,纯色的张力为零,即使是鲜艳的纯色在艺术表现上也是过于直白和呆板的。然而卢梭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区分人物与风景,因此他就把富有张力的混合色和几乎静止的纯色并置在一起,彼此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实际上整个画面正处于一种不平静中又存在着肃静的平衡感,看上去并不生硬反而柔和了许多。卢梭在其它的作品中也用了相同的表现方法,不仅使作品更具趣味性,而且产生了神秘感。也许卢梭在运用色彩时更多的是依靠直觉,但从他对色彩的感悟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内心埋藏了某种细腻的浪漫气质,散发着一种和谐之美。

▲亨利•卢梭 《瀑布》 1910 

卢梭绘画风格形成的核心就是他独特的造型表现。一切都是夸张的,完全不符合常理,夸张的人物、夸张的风景、夸张的丛林,它们的产生是由画家的心灵决定的,是内在精神的抽象表达。

卢梭的绘画在造型表现上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他用儿童画的方法直接表达情感,造型普遍简单化、平面化,因此,他的画看上去风趣幽默,充满稚拙和童趣。另一方面的特点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卢梭绘画风格的形成。卢梭在塑造形体时没有照搬原型,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片段留下的印象再现于画布之上。要想把记忆中的幻象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是很难的,因为印象不是实物,而是停留在思维中的模糊的图像符号,因此卢梭完全依赖于想像,在想像空间里使模糊变为清晰,把真实的图像在思维中放大,达到了一种绝对的清晰。这种方法的运用实际上是不需要技法支撑的,它是感性认识的直观表达。

▲亨利•卢梭 《赛纳河银行》

在卢梭的绘画中每一个部分都是他描绘的主体,无论人物、动物还是植物彼此之间谁也不会服从于谁,各为主体又各是局部,同时它们也失去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完全是画家内心的表白。画面中的形体以平面的构成方法清晰的表现出来,具有装饰效果又不失朴素,使不可视的空间转化为可视的现实空间,形成了一种神秘感。

▲亨利•卢梭 《耍蛇人》 169×189cm,布面油画 1907

卢梭的绘画在构图上具有现代感。以神秘的丛林画和肖像风景最为突出,他完全摆脱了传统的绘画模式,以平面拼贴的手法来表现距离感,加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卢梭在构图上总是会呈现三个层次,各为整体又通过造型的变化相互联系,几乎每个层次都有变化,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空间感。以《愉快的诙谐者》为例,第一个层次是动物,处于画面的正下方,是画面的主体,从造型上看是静态的。第二个层次是纷繁复杂的植物,注重细节描绘,打破了主体的静止状态,使整个画面从平面向前延伸。第三个层次是天空,把植物的变化产生的动态感又拉回到静止,形成了向前推进的空间感。这三个层次描绘的物象是彼此分离的,却被画家巧妙的拼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隐形的透视线,具有深邃而神秘的距离感。卢梭这种独特的构图法使形象相遇时自然产生距离,给人们留下无边的遐想空间。整幅作品在动与静的交错中弥漫着神秘的气息,然而这种气氛并不会让人们感到不安,反而使内心得到安静,似乎回到了过去,回到了美好的童年。  

▲亨利•卢梭 《阳光下的森林》

▲亨利•卢梭 《异国情调的风景》162 x 130 cm

责任编辑:徐可芒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